IS-2与IS-3重型坦克简介

约瑟夫·斯大林2型重型坦克(IS-2,俄文:ИС-2,亦称JS-2,Josef Stalin 2)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的著名重型坦克,以苏联领导人慈父的名字命名。其诞生背景源于前代KV系列重型坦克已严重过时,面对德国新式重型坦克如虎式、豹式等在火力和装甲方面的威胁显得力不从心。而IS-1虽然已尝试改进,但装备的85毫米主炮依然难以有效击穿德军的厚重装甲,因此不久便被更强力的IS-2所取代。

IS-2装备一门122毫米的D-25T坦克炮,具备强大的反装甲与破坏能力,能在中远距离击毁德军主力坦克,同时对坚固防御工事也能造成毁灭性打击。它在1944年投入战场,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并对苏军推进至柏林起到了关键作用。二战结束后,IS-2也被出口至同阵营国家。

而作为IS系列的后继型号,IS-3重型坦克(俄语:ИС-3,开发代号:703工程)则是在战争后期设计开发的。该车于1945年在柏林举行的胜利阅兵中首次公开亮相,以其前所未有的“楔形装甲”车体正面设计震撼了在场的西方官员。IS-3同样装备了122毫米主炮,但在装甲防护、结构布局、造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是苏联装甲设计理念转型的标志性成果。

尽管IS-3于战争结束前才刚刚投入生产,未能实际参战,但它的出现标志着苏联战后坦克发展的新阶段。其楔形装甲设计后来对世界范围内的坦克防护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IS-3也被视为苏联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战后重型坦克。

最致命的问题是在游戏中,装填过于缓慢。非常不适合突击作战,进攻时需要有同队坦克协同。最后一个小问题,这种坦克出现太晚。当战争结束,这些重型装备需要找到合适它们的岗位。如果没有合适的位置,可能会与其他装备一样,拆解回收进入熔炉。

不过IS系列并没有遭遇部分同行的命运,而是返聘回岗,找到了新位置。由于IS多以大口径火炮为主,成为半固定或全固定炮塔非常合适。这样的坦克要比单独建造混凝土堡垒要简单,同时成本低时间短。



从一方面来看,远东战区一直是苏联最优先考虑的战略方向之一,然而其地理位置的偏远也始终带来了巨大的后勤与部署问题。与此同时,苏联在这一方向上所面对的主要潜在对手正是东大、美国以及日本。因此,有必要建设一系列的设防区域,而这项工作自1932年起便逐步展开。就在同年,日本也组建了其著名的关东军,并将其部署在苏联边境,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



外贝加尔地区第19设防区



不过,我们现在谈论的时期,已是在苏日战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尽管取得了胜利,但国家的经济状况极为糟糕,许多东西都需要重新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远东边疆的防御依旧必须得到保障。于是,人们采取了最简单、技术上也最省资源的办法:不再建设固定的永久性防御据点,而是转而使用“IS”系列重型坦克,特别是IS-2,以及更新型的IS-3。

举个例子,在著名的色丹岛——一个至今仍是日俄领土争议焦点的岛屿——苏联曾部署了数十辆这样的坦克,担负监控海岸、预防敌军登陆的任务。





此外,在远东地区,坦克还被用作固定火力点——更准确地说,是只保留炮塔部分,其余部分就不再那么重要了。后来,不仅仅是IS系列重型坦克被纳入到海岸防御体系中,像T-54和T-55这样的中型坦克也参与了这一角色。

不过,在技术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这些装备一直维持运转至20世纪80年代末。但随着苏联解体,这些“火力点”也被彻底废弃,如今它们的“对手”大概只剩自然界了。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坦克至今居然无人问津,哪怕是送到博物馆保存都没有人主动去做。别说进博物馆了,哪怕是有人想把它们拆解了卖给日本的收藏家,也完全没有这类行为发生。要知道,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这种事情倒是屡见不鲜:过去人们曾试图通过波罗的海国家出口德制坦克。而远东这边的这些苏联重型坦克——IS-2与IS-3——即使身处湿度极高、气候恶劣的环境下,外观状况依然相当不错,甚至看起来比一些博物馆展品还要好。





所以,那些曾经攻入柏林、或在远东战场浴血奋战的重型钢铁战士,如今却无人问津。这其实也是许多“较为常见”战车所共有的问题。就比如“虎式”坦克,因其在二战期间属于小批量生产的传说级装备,如今仍然是众人争抢的“猎物”;毕竟,它的传奇地位,决定了它的“身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