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作为中国传统婚嫁习俗,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本是男女双方以缔结婚姻为目的,按民间习俗,由男方给付女方或其家庭的礼金及贵重物品。

结婚交付彩礼,源于古代婚姻“六礼”中的“纳征”,从周朝最初的简单形式,历经秦朝、两汉、隋唐、两宋、元明清等各朝的发展,在清朝时已深深融入传统婚俗观念。

然而在现代社会,彩礼却逐渐变味。随着经济发展,彩礼数额不断攀升,尤其在农村偏远地区“高价彩礼”现象突出,甚至出现“万紫千红一片绿”等高额彩礼说法。这不仅让婚姻关系物化,给许多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阻碍了部分青年的婚嫁进程。

例如在一些家庭为筹备彩礼,背负高额债务。高价彩礼已成为社会痛点,亟待整治。我们应让彩礼回归其原本代表尊重与祝福的“礼”之本质,而非成为沉重的“财”之枷锁 。



那么,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结婚彩礼”到底需要多少呢?结合媒体透露的信息,可以得到以下数据,提供给网友们参考。

江西省排名第一,作为经济不发达的省份,江西省民众结婚平均彩礼达到了38万元之巨。而2024年,江西省人均收入仅为36000元。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一项巨大的负担,令人不寒而栗。



福建省民众结婚平均彩礼为30万元,排名全国第二位。福建省2024年人均收入为47900元,比江西省要高出11900元,但却比江西省民众结婚彩礼平均低8万元,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啊。

浙江省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民众结婚彩礼的平均值为25万元,在全国排名第三位。2024年浙江省人均收入为67000元,比江西省高出了31000元,几乎是一倍;比福建省也高出19100元,然而,浙江省民众结婚平均彩礼却要分别低13万元和5万元,这也更加令人不解了。



江苏省、辽宁省民众结婚彩礼平均为20万元,比江西省低18万元,比福建省低10万元,比浙江省低5万元。2024年江苏省人均收入是55400元,辽宁省人均收入是39800元。江苏省和辽宁省相差了15600元。然而,江苏省和辽宁省结婚彩礼却都是20万元,更加使人陷入迷惑的境地。

上海市民众结婚彩礼平均为18万元,排名全国第六位。这个数据令人费解,为什么呢?因为上海市2024年人均收入达到了惊人的88400元,高出江西省52400元,然而民众结婚彩礼平均却低了20万元。江西省的民众似乎要认真反思了。

山东省民众结婚彩礼平均为17万元,排名全国第七位。山东省2024年人均收入为42100元。安徽省、天津市民众结婚彩礼平均为16万元,排名并列全国第八位。安徽省2024年人均收入是36800元,天津市2024年人均收入是53600元。

河北省、湖北省民众结婚彩礼平均为15万元,并列排名全国第十位。河北省2024年人均收入是34700元,湖北省2024年人均收入是36900元。

全国民众结婚彩礼平均为10万元的省、市、自治区最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达到了六个之多。

而民众结婚彩礼平均值低于十万元的省、市、自治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80000元。青海省为70000元。云南省为60000元。海南省为50000元,中国台湾省和北京市均为30000元。澳门特别行政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均为20000元。西藏自治区最低,为10000元。

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彩礼数额与受教育程度呈现出奇特关联。甘肃一些农村,本科彩礼10万元,大专8万元,中专6万元。

从女方家庭角度看,培养女儿耗费大量教育成本,尤其偏远农村家庭收入渠道窄,供女儿上大学几乎耗尽积蓄。且就业形势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难,短期内难见教育成果回报。到婚嫁时,家长自然会因之前的不菲投入,以学历衡量彩礼,试图收回成本。



从整体社会层面分析,高学历者对彩礼观念会有不同认知。通常受教育程度高,更能理解婚姻本质,注重感情契合与未来发展,对高价彩礼的接受度更低。

像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人们教育水平普遍较高,高价彩礼现象相对较少,比如北京市仅为30000元。而在部分落后地区,教育水平有限,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彩礼易被当作衡量婚姻价值的重要标准,价格也随之不断攀升 。比如江西省、安徽省、河北省就是这种情况。

为有效治理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结婚彩礼不断走高的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治理、杜绝和取缔。

1、政策法规约束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彩礼的合理范围,对过度索要彩礼的行为进行约束。像2021年生效的《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地方政府也可因地制宜出台细则,如某些地区规定彩礼最高限额,对违规家庭进行批评教育或适当处罚,从而引导彩礼回归理性。



2、强化宣传引导

利用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正确的婚恋观与价值观,强调婚姻应以感情为基础,而非物质交易。可通过举办文明婚俗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创作相关文艺作品等形式,深入乡村、社区普及,让民众认识到高价彩礼的危害,从思想根源上改变观念。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等基层组织要积极作为,将抵制高价彩礼纳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为村民制定彩礼参考标准,通过评选 “文明家庭”“零彩礼模范” 等活动,对践行低彩礼、文明婚嫁的家庭进行表彰,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家庭摒弃高价彩礼陋习。

4、发展经济提升保障

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当家庭经济状况改善,对彩礼的依赖程度会降低。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民众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弱化彩礼作为婚后保障的功能,进而减轻彩礼负担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