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巫山”这个地名,很多朋友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都是重庆市的巫山县。但实际上,国内的“巫山”非仅一处。在胶东半岛范围内,就不乏以此为名的山峰。
此前,笔者在查阅民国版《牟平县志》时,便留意到书中提及当地有两座“巫山”,其原文称:
“巫山,(宁海)州志作乌山,在县南七十里。又县西南青野头村北一带,亦有巫山。”
(▲现牟平、福山、莱山三区交界处的巫山)
在上述两座“巫山”当中,笔者对后者接触较早。那座“巫山”原在牟平县和福山县之间,后来经过区划调整,现已是牟平、福山、莱山三区的交界处(牟平区一侧为观水镇青野头村、福山区一侧为回里镇巨甲庄村、莱山区一侧为院格庄街道巫山庄村)。此山地处烟台市郊,距离204国道不远,晴天乘车路过时很容易望见,因此给人印象较深。
关于这座巫山的具体情况,福山方面的史志资料记载较为详细,称:“巫山,海拔483.5米。山上曾建老爷庙,巫婆常至庙内代人求神祈福,故名。”
与烟台市郊这座巫山的显而易见不同,《牟平县志》所说的“县南七十里”那座“巫山”,笔者则长期不知其具体位置。直到有次从牟平区水道镇经过206省道前往乳山市冯家镇时,偶然看到途中有个“巫山”村(现属乳山市下初镇),才若有所悟。
而回去查询资料,发现这个巫山村的确是因附近同名的山峰而命名,距离牟平城区也在七十里左右的。以此推断,老牟平县志所说的另一座巫山应当就在此处。
(▲现乳山市下初镇的巫山村,该山附近也有一座“巫山”)
当时由于行程匆匆,笔者只留意到巫山村本身,而未详细观察同名山峰的形态。事后在电子地图上,也没查到具体标注,推测该山的海拔应当不高。老牟平县志当初之所以专门提及此山,可能是因其历史底蕴较深。(注:据《乳山市志》记载,古时刘姓居此建村,以村北巫山为村名,金代迁走。明永乐年间,宋姓由史家疃来居。清康熙三十三年,张姓由泽上迁入。康熙三十九年,郑姓由东横道口迁入。上世纪末统计全村620户,是个规模较大的村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处在乳山地界的“巫山”,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还留下过一段红色印记,那就是一场名为“巫山阻击战”的战斗。
关于此战经过,《乳山市志》记载道,1943年2月7日拂晓,300余名日伪军由(牟平)水道据点窜出,兵分两路,偷袭驻巫山村之牟海县(乳山县的原名)独立营一连。一连发现敌情后,迅速撤至村外做好战斗准备。当日,伪军行至巫山村北坝时,一连奋起击敌,仅二排二班班长刘柏林就击毙日伪军7名。日伪军在机枪和迫击炮掩护下,疯狂向一连阵地反扑。一连英勇反击,毙伤日伪军多人。战斗持续约3小时,一连伤2人,牺牲12人,后因武器低劣寡不敌众而撤出阵地。
上述战斗经过,在如今的巫山村西侧一块红色文化石碑上亦有介绍。感兴趣的朋友,乘车路过该村时,可以驻足实地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