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时间4月4日傍晚,一枚携带高爆弹头的俄军导弹精准命中乌克兰中部城市克里沃罗格(乌方称克里维里赫)的一家餐厅。爆炸声未落,俄罗斯国防部便高调宣布:这场袭击并非针对普通目标,而是乌军指挥官与西方军事教官的临时会议现场。85名军人和外国军官当场丧生,20辆军用车辆化为废铁。乌克兰当局随后承认袭击发生,但未直接回应俄方“斩首”说法的真实性。


这场行动,不过是俄军近期“斩首战术”的冰山一角。

过去两年多,俄乌战场上的俄军常被诟病为“战术呆板”——依赖人海冲锋、装备损耗率高、推进速度缓慢。但进入2025年,俄军的作战风格突然变得凌厉。2月10日深夜至11日凌晨,俄军动用陆基、空基、海基远程武器及无人机群,对乌军能源设施、机场、无人机库发起集群打击,直接瘫痪哈尔科夫、波尔塔瓦等地的天然气供应,甚至导致扎波罗热核电站输电线中断。乌方罕见承认“损失惨重”,称俄军行动“稳准狠”。

更关键的是,俄军开始频繁锁定“高价值目标”。2月12日元宵节当天,俄军使用高超音速导弹对乌方高级指挥官实施精准打击,导致乌军指挥体系一度瘫痪。3月30日,俄军导弹击中乌特种部队临时部署点,170名乌军及西方雇佣兵丧生,其中包括多名美英法德籍人员。耐人寻味的是,乌方与西方国家集体沉默,既未否认伤亡,也未高调反击,仿佛默认了俄军的“情报优势”。

俄军的“斩首”名单上,西方雇佣兵始终是重点目标。2025年2月,哈尔科夫州一处北约军事教官营地遭“伊斯坎德尔-M”导弹摧毁,50名外籍人员伤亡,其中不乏长期指导乌军战术的北约军官。这一打击直接导致前线乌军部署混乱,泽连斯基被迫释放求和信号。


西方雇佣兵的存在本是乌克兰“国际化抵抗”的象征,如今却成了俄军宣传战的素材。俄国防部多次强调,这些“外国干涉者”的死亡证明“北约已深度参战”,而俄军的精准打击能力足以“切断外部输血管道”。更微妙的是,美国对雇佣兵伤亡始终避而不谈——既不愿承认介入程度,也不敢刺激国内反战情绪。这种“战略性失声”,反而让俄方叙事占据上风。

俄军战术转变的背后,是情报网络与武器系统的全面升级。

乌军指挥官的行踪、西方教官的临时会议地点,这些高度机密的信息如何被俄方掌握?答案或许藏在两个层面:一是电子侦察与卫星监控体系的强化。俄军近年大量部署“海鹰-10”无人机和“蔷薇”电子战系统,可实时监控乌军通信;二是渗透战与策反。乌情报部门曾透露,俄方通过金钱收买、亲属胁迫等方式,在乌军内部培养线人,甚至策反过一名负责后勤调度的少校。

武器层面,俄军开始批量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柳叶刀”自杀式无人机等新型装备。这些武器的突防能力极强,乌军现有防空系统难以拦截。例如4月4日的克里沃罗格袭击,导弹从发射到命中仅需7分钟,留给乌军的反应时间几乎为零[citation:9]。

俄军的“斩首”战术,正在瓦解乌克兰的战争潜力。

高级军官的频繁阵亡,导致乌军指挥链断裂,前线部队常陷入“各自为战”。而西方雇佣兵的损失,则让北约的战术指导难以为继。更致命的是,俄军对能源设施的打击,直接削弱了乌克兰的军工生产能力——扎波罗热的钢铁厂、第聂伯罗的弹药库因电力中断多次停工。


内外交困下,泽连斯基的态度悄然转变。2月11日,他首次提出“领土交换”方案,愿放弃库尔斯克州的控制区,换取俄军撤出乌东四地。尽管这一提议遭俄方嘲讽为“用墓地换土地”,却折射出基辅的无奈:持续两年的反攻未能夺回失地,反而让国家经济濒临崩溃,兵源几近枯竭。乌民众的战争支持率已从2023年的78%暴跌至2025年的34%。

俄军的战术升级,也与国际局势的微妙变化息息相关。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一改拜登政府的“援乌抗俄”策略,转而威胁对购买俄石油的国家加征关税,试图掐断莫斯科的经济命脉。同时,美国对乌克兰提出“矿产协议”,要求乌方将资源开发收益转入美控基金,优先偿还军援债务。这种“趁火打劫”的姿态,迫使泽连斯基转向欧洲求援,但德法英等国同样疲于应付能源危机,援助力度大不如前。

普京显然嗅到了机会。一方面,他在战场上加码施压,另一方面在外交场抛出“停火条件”:乌军撤出乌东四地、承诺永不加入北约。这种“以战逼和”的策略,既迎合了特朗普“尽快脱身”的需求,也离间了美欧乌三方联盟。

俄军的“斩首行动”愈演愈烈,但距离真正的胜利仍有距离。

乌军仍在局部反击。在库尔斯克战线,乌军死守最后几个据点;在赫尔松,苏-27战机投掷精确制导炸弹摧毁俄军指挥所。然而,这种“寸土必争”的消耗战,对乌克兰而言无异于慢性失血。

或许正如普京所言:“特朗普会恢复欧洲的秩序。”当美国试图抽身、欧洲陷入分裂、乌克兰筋疲力尽时,一场“体面的停火”将成为各方心照不宣的选项。只是那些被“斩首”的士兵、破碎的家庭与焦土般的城市,早已注定无人是这场战争的赢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