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自主知识体系,加快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步伐,覆盖哲学社会科学所有一级学科。这一要求不仅是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路径。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仍存在知识分散化、碎片化的突出问题,尚未建构起系统化、自主化的知识体系。因此,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课程知识图谱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对于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水平、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面临挑战
截至2021年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已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和28个一级学科。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已取得显著进展,学科体系逐步完善,研究水平稳步提升,尤其在哲学、政治学、法学等领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学术平台,其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一系列成果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挑战。一是学科壁垒仍然突出,不同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融合,导致知识体系割裂,跨学科整合的难度较大。二是知识碎片化问题较为严重,教学和研究中存在大量零散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整合,影响知识的连贯性和应用价值。三是教学与研究脱节问题较为突出,教学内容与前沿学术研究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难以实现学术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导致教学与研究之间的互动和协同发展不足。面对上述挑战,课程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工具,可以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课程知识图谱的缘起与内涵
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是一种用于表示和组织知识的技术,通过节点和边的形式将现实世界中的实体、概念和关系进行结构化表示,以支持计算机的推理和问题求解。其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语义网络。直到2012年,谷歌正式提出“知识图谱”这一概念,标志着知识图谱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突破。课程知识图谱是知识图谱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自然延伸,核心结构包括实体、关系和本体,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在课程知识图谱中,实体代表课程中的各类知识点、教学资源、学习任务等。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体,涉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等知识点。关系则表现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依赖,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间存在“支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在的联系。本体定义了知识结构及层次,为课程设计提供框架。在思政课程中,本体可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础层次,再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政治理论。这不仅有助于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还可优化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通过课程知识图谱,促进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整合,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深度融合。
课程知识图谱助力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路径
课程知识图谱作为一种先进的知识管理工具,能够有效梳理和整合各学科的知识点和概念,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有力支持。以下是其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学术体系中的具体应用路径。
学科体系:构建系统化的学科脉络。课程知识图谱通过梳理各学科的知识点,明确学科的逻辑起点和核心概念。利用课程知识图谱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时,课程知识图谱可以作为工具,帮助研究者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哲学”“法学”等不同学科知识。同时,课程知识图谱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的数据资源,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学科集群效应。例如,在思政课程中,通过课程知识图谱可以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多学科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科设置更有针对性,更加紧密联系社会发展。
教学体系:优化教学设计与定制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借助课程知识图谱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结构,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方案,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重点,从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思政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知识图谱明确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关系,优化教学内容。同时,课程知识图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练习,动态调整学习内容,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教材体系:知识框架构建与自主教材建设。课程知识图谱为教材编写提供清晰的知识框架,教材编写者可以更好地组织知识点,确保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例如,在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时,知识图谱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内容顺序。在教材建设中,可以利用课程知识图谱涵盖“原理与方法—运用与综合—课程思政与经典案例—科研成果与创新实践”等多层级递进式内容体系,为践行广度和深度并重的教学模式提供支撑。
学术体系:促进教学与研究的深度融合。课程知识图谱通过系统整合学科知识和研究动态,帮助教师及时将最新学术成果引入课堂,缩短教学内容与学术研究之间的滞后期。教师可依据学术研究调整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前沿性与实用性。同时,课程知识图谱促进学术研究与学生学习的互动,帮助学生在学术探索中获取最新研究成果,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课程知识图谱还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激发新的研究方向和创新成果,从而实现教学与研究的协同发展,提升学术体系的活力与创新力。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张玲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