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百越”和“南蛮”常被用来描述南方的族群,但这两个词究竟是地域泛称还是特定民族?
一、概念起源:从“泛称”到“族群”
“百越”和“南蛮”最初都是中原王朝对南方非华夏族群的泛称,而非具体的民族或国家。
百越: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泛指长江中下游到越南北部的沿海及山地族群,包括吴越、闽越、南越等分支。
南蛮:周代文献中与“东夷、西戎、北狄”并列,指代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涵盖云贵、两广、福建等地,甚至延伸至东南亚。
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百越更强调地理和文化共性,而南蛮是更宽泛的地域统称。
例如,广东在战国时属“南越”,是百越的一支;而“南蛮”则包含百越、百濮、巴蜀三大族系。
二、地理分布:东南沿海 vs 西南山地
百越的活动范围以东南沿海为核心,北至长江,南至越南北部,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他们依水而居,擅长舟船和水稻种植,文化特征鲜明,如断发文身、使用铜鼓。
南蛮的覆盖区域更广,包括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等西南山地。
其中既有百越的分支,也有百濮(如苗瑶先民)、巴蜀(如古蜀国)等不同族系,族群构成更复杂。
从地理上看,百越是“沿海族群”,南蛮则是“南方山地族群”的集合体。
例如,广东属于百越中的“南越”,而云南的“西南夷”则被归为南蛮。
三、文化特征
百越的族群文化具有高度一致性:
1、断发文身:为适应水上生活,剪短发、纹身以震慑水中猛兽,后演变为图腾崇拜(如蛇神)。
2、干栏建筑:为防潮防虫,房屋以竹木架空而建,至今在壮族、傣族中仍有保留。
3、二次葬与悬棺:独特的丧葬习俗,体现对祖先和自然的敬畏。
相比之下,南蛮因族群混杂,文化更多元:
百濮:以贵州、湖南为中心,善制青铜器,楚文化中可见其影响。
巴蜀:四川盆地的古蜀国以三星堆文明闻名,擅长冶炼和祭祀。
部分南蛮部落:保留生食、纹面等习俗,与中原差异更大。
四、历史互动:融合与冲突
百越与中原的融合较早。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与中原诸侯争霸;秦朝征服岭南后,设南海郡,加速汉越交融。南越国(今广东)更是汉朝藩属,吸收中原制度。
南蛮与中原的关系则更疏离。
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的南中(今云南),即属南蛮。这些族群多居于偏远山地,长期保持自治,直至明清“改土归流”才逐步纳入中央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