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夏天的太阳像一块烧红的铁板扣在头顶。英国驻印度总督府的约翰·威尔逊爵士正对着镜子整理他的假发——这该死的天气让他的头皮不断渗出汗水,把假发胶都融化了。
"又一条!"门外传来秘书的尖叫。威尔逊爵士冲出去,看见他的印度秘书正用一根长棍与一条盘踞在走廊的眼镜蛇对峙。这是本周第三条闯入总督府的毒蛇。
"上帝啊!"威尔逊爵士擦了擦额头的汗,"这些该死的蛇比印度独立运动分子还难对付!"
19世纪末的德里,毒蛇问题已经严重到影响殖民政府的正常运转。英国官员们开会时总得先检查椅子底下;晚上睡觉前要掀开被子查看;甚至有人因为在月光下把腰带看成蛇而裸奔出宿舍。
在一次被蛇吓得从浴缸里跳出来的经历后,财政大臣查尔斯·霍恩终于拍板:"悬赏!每条死眼镜蛇赏1卢比!"
政策公布的第二天,德里的街头就出现了成群结队的捕蛇人。小贩阿里·哈桑看着从他摊位前经过的第三批捕蛇队伍,摸了摸下巴上稀疏的胡子。
"1卢比一条..."阿里掰着手指计算,这相当于他卖三天奶茶的收入。他决定加入这场"捕蛇运动"。
阿里很快发现,野生眼镜蛇并不好抓。他在烈日下搜寻了一整天,只抓到一条瘦小的幼蛇。正当他垂头丧气地回家时,路过一个废弃的养鸡场,突然灵光一闪。
"如果抓蛇这么难...为什么不养蛇呢?"
阿里用全部积蓄买下那个养鸡场,改造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眼镜蛇养殖基地。他从黑市买了20条种蛇,每天去市场捡些便宜的青蛙和老鼠喂它们。
三个月后,阿里的第一批100条眼镜蛇"出栏"了。这些蛇养得又肥又壮,比野生眼镜蛇品相好多了。交到殖民政府办公室时,办事员惊讶地问:"先生,您是怎么抓到这么多健康眼镜蛇的?"
阿里露出神秘的微笑:"专业技巧。"
阿里的"成功经验"很快在德里贫民区传开。人们发现,养蛇比捕蛇轻松多了,而且利润丰厚。短短半年内,德里郊区冒出了上百家眼镜蛇养殖场。
配套产业也随之兴起:有人专门培育肥美的老鼠当蛇饲料;有人开设"眼镜蛇快速催肥班";甚至出现了"蛇类运输服务"——帮人把蛇安全送到政府办公室领取赏金。
英国殖民政府的财政支出开始失控。最初他们预计每月支出500卢比捕蛇经费,现在每月要支付近5000卢比,蛇的数量却不见减少。
审计员亨利·史密斯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交上来的蛇越来越胖,而且都很干净,不像是在下水道或野外生存的样子。他决定展开秘密调查。
史密斯伪装成商人,来到德里最大的眼镜蛇养殖场"阿里蛇业"。
"欢迎!新客户第一单九折!"阿里热情地招呼,"我们提供多种套餐,普通眼镜蛇1卢比一条,如果要带特别花纹的1.2卢比,怀孕母蛇1.5卢比..."
史密斯的下巴差点掉到地上。他连夜写了一份报告,第二天早上,殖民政府紧急召开会议。
"我们被耍了!"史密斯拍着桌子,"这些印度人不是在捕蛇,是在养蛇领赏金!"
威尔逊爵士的假发都气歪了:"立即停止悬赏!今天就开始!"
政策突然取消,导致德里数千家眼镜蛇养殖场一夜之间失去收入来源。养殖户们面临一个艰难抉择:继续养这些毒蛇每天要消耗大量饲料,成本太高;杀死它们又太可惜。
最终,几乎所有的养殖户都选择了同一个解决方案——放生。
接下来的一个月,德里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蛇灾。数万条被人工饲养、膘肥体壮的眼镜蛇涌入城市各个角落。它们比野生蛇更适应人类环境,繁殖能力更强。
威尔逊爵士的办公室每天收到几十起蛇患报告:
· 邮局因为柜子里盘踞着20多条蛇暂停营业;
· 火车站不得不暂停售票,因为售票窗口成了蛇的晒太阳场所;
· 甚至有报告称看到一群眼镜蛇在市政厅前组织"游行示威"。
史密斯审计员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本想解决蛇的问题,结果创造了一个怪物。现在德里的蛇比政策实施前多了十倍。这就像...就像试图灭火却往火里浇油。"
一百多年后,经济学家们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眼镜蛇效应":当决策者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时,采取的措施反而使问题恶化。
现代社会中,"眼镜蛇效应"无处不在:
· 某市为缓解交通拥堵征收拥堵费,结果富人区居民集体注册"出租车"牌照规避收费,导致路上出租车比私家车还多;
· 为减少塑料污染推广可降解塑料袋,结果人们觉得"反正是可降解的"用得更多,总塑料用量反而上升;
· 最典型的是城市道路——修了挖,挖了修,美其名曰"基础设施升级",实际上是因为"不把预算花完明年拨款会减少"...
至于阿里·哈桑?他在养蛇业崩溃前就转行开了德里第一家专业灭鼠公司——毕竟,数万条被放生的眼镜蛇需要大量食物。这大概是最早的"产业链上下游通吃"的商业案例了。
而威尔逊爵士?他被调往澳大利亚任职——那里虽然有毒蜘蛛和蛇,但至少不会因为一个政策制造出十倍于原来的麻烦。据说他离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下次再有问题,我宁可放任不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糟糕的决策不是"不作为",而是"乱作为"。就像试图用蜂蜜抓苍蝇,结果引来了一整个马蜂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