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人呢,在这该好好享受退休生活的时候,过得比上班的时候还累。

你瞧,他们又没抽烟又没喝酒的,可被三把无形无色的“钝刀”,一点一点地把生活变得支离破碎。

这“钝刀”不像明晃晃的利刃,一下子要了人命,而是像慢性毒药似的,悄悄掏空老人的身心健康,等发觉的时候,都已经在不知不觉里陷入大麻烦啦。

第一把“钝刀”,叫社交隔离,这玩意儿能把老人的灵魂都给慢慢搞枯竭。

德国慕尼黑大学做过这么个实验,找了一群健康的老人,分成两组。

一组呢,每天都参加社区活动;另一组就自己在家待着。

过了三个月再看,自己待着的这组老人啊,免疫力一下子就下降了37%,而且认知能力衰退的速度比那组参加活动的老人快了两倍呢!

这社交隔离对老人的伤害,真的是比咱们想象的要可怕得多。

我给你们讲个张阿姨的事儿。

她退休之前是国企的财务主管,退休之后呀,就开始整天闷在家里。

一开始她还挺正常的呢,刷刷剧、逛逛网店啥的。

可是过了半年啊,连手机都没心思摆弄了。

儿女发现她的时候,她整个人蜷缩在沙发上看电视呢,电视屏幕都黑了半个小时了,她自己居然都没觉察到。

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诊断说是“退休抑郁症”,她大脑的活跃度就只有同龄人的一半都不到。

那这情况怎么破呢?还是有办法的。

首先啊,得重新建立社交圈子,像加入社区的合唱团呀,去报个书法班呀,哪怕你啥也不想,就去公园教那些年轻人打打太极拳,这么一来,你立马就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了。

还有啊,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咱们可以利用起来搞数字化破圈,自己建个群,把老朋友们都拉进去聊聊天,或者去抖音上分享分享养生经验啥的,通过线上互动,你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心里就有寄托了。

再有呢,还可以去做个志愿者,帮着社区搞搞活动,在图书馆当个导读员啥的,既能为社会做点贡献,又能多认识些人。

第二把“钝刀”,就是那种自我否定的状态,这会让老人力气越来越小,生命力都加快流失了。

美国的哈佛医学院调查发现呀,那些整天自我否定的老人,他们端粒缩短的速度可比乐观的老人快40%呢!

端粒是啥呀,就是细胞衰老的一个标志,这么说来,这种消极的心态会让咱的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老个好几十岁呢。

我再给你们说个王大爷的事儿。

他退休了之后啊,老嘟囔一句话:“老了不中用了。”

儿子给他报名上老年大学学摄影,他一听就摇头说自己肯定学不会,干脆就拒绝了。

社区让他去当巡逻员呢,他又怕自己的身体扛不住,立马拒绝。

结果三年下来,以前啊,他能轻松爬上五层楼,现在呢,爬个二楼都得气喘吁吁的。

那针对这个情况怎么办呢?也有办法。

首先,可以把自己的成就列出来呀,你教过的那些学生、带大的孙子,不管是啥,都写下来,每周再添一条新的。

然后呢,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呀,像今天背个五首诗啊,明天学会用手机挂号啥的,等你一个个完成这些小目标,那种成就感一上来,无力感自然就跑光光了。

还有哦,要经常接触点新东西,学种多肉植物呀,学着做短视频呀,甚至考个驾照,大脑越用,它就越灵活。

第三把“钝刀”,就是那种惯性沉沦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啊,就像把生命的光彩一点点给弄没了。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发现呢,每天都干同样事情的老人,他的海马体(就是大脑的记忆中枢)萎缩速度是那种积极学习的老人的三倍。

你要是每天过的生活都是复制粘贴,那大脑迟早得提前“关机”啊。

我给你们再讲个李奶奶的例子。

她退休之后,那生活啊,安排得简直比时钟还准时。

六点钟准起床,七点钟去看新闻,八点钟就开始做饭,九点钟就刷短视频,下午呢,就打打麻将。

但是过了两年啊,她就发现,自己连孙子的生日都记不住了,出去买菜,钱都算不过来了。

一检查,认知功能居然就跟80岁的老人差不多了。

这情况咋改变呢?还是有办法的。

你可以每周试着搞个新的菜谱呀,每个月到不同的公园去散散步,把这种天天都一样的生活模式给打破。

还可以培养新的爱好呀,学学烘焙、练练瑜伽,或者写写回忆录啥的,这样大脑就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了。

再有呢,可以制定个旅行计划,没必要跑太远,就周边的古镇或者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去了,也能有不少新鲜感受。

人真正老了,不是因为年龄变大,而是心态不行了。

你看敦煌壁画修复的李云鹤,88岁了还在修文物,袁隆平爷爷91岁了还在稻田里忙活着呢。

当你不再学习了,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还否定自己的人生价值,那时候才是真的生命光彩都黯淡无光了。

咱们作为子女呀,别老想着光给父母买保健品就没事儿了,更得关注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老人们自己呢,也得知道,种花养鸟是好生活,学着玩无人机航拍不也是好生活嘛;

跳广场舞是很好的一道风景,那些老年电竞也同样是风景。

咱们这生命的厚度,就看你怎么过好每一天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