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禁令再次延长75天,特朗普的“最后通碟”再次延期……
2025年4月4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将TikTok“不卖就禁”法案的执行期限再延长75天至6月20日。这一决定是对1月20日首次宽限期的延续,也是对2024年4月拜登政府签署的《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应用程序侵害法》的实质性调整。
让我们将时间线回溯到2024年4月:当时的美国时任总统拜登签署法案,要求字节跳动在270天内剥离TikTok美国业务,否则2025年1月19日起禁用。
就在该法案即将到期的前两天,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法案不违宪,允许执行。结果三天以后的1月20日,特朗普上任首日随即签署行政令,给予75天宽限期,暂停执法。
然后就是今年4月4日,宽限期到期前,特朗普宣布再延长75天。
非常戏剧性,荒诞又有趣,就像美国两党每次围绕“白宫关门”的问题都要吵吵半天,结果每次双方都能达成协议,白宫得以“继续营业”。
这一过程凸显美国政治周期对商业决策的深度干预。但更表明美国的政治底层逻辑依然是商业逻辑。
特朗普的两次延期既反映其“交易艺术”的执政风格,也暴露出美国两党在科技议题上的共识——妄图通过立法手段遏制熊猫的数字技术影响力。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在3月26日曾公开表示,若TikTok同意被出售,美国可能降低对熊猫的关税。这种“关税换科技”的交易逻辑,本质上是将TikTok作为谈判杠杆,试图在两国经贸博弈中占据主动。据《金融时报》报道,黑石集团等美国资本正推动TikTok美国业务分拆,计划将字节跳动持股稀释至20%以下。
尽管美国政府反复强调“国家安全”,但TikTok的“德克萨斯计划”已实现美国用户数据本地化存储,并由甲骨文监管。然而,美国国会仍以“算法控制权”为由坚持剥离要求,暴露其真实意图是争夺数字规则主导权。特朗普团队甚至提出由甲骨文“监督”TikTok算法更新,实质是对熊猫技术主权的侵蚀。
1.7亿美国月活用户(占总人口53%)的庞大基数,使TikTok成为重要的舆论场。特朗普在Truth Social发文称“已取得重大进展”,既是安抚国内科技企业(如甲骨文、微软),也是向选民展示“保护美国利益”的姿态。
为了争取“自救”,TikTok已投入20亿美元实施“德克萨斯计划”,将美国用户数据存储于甲骨文服务器,并接受第三方审计。2025年1月恢复服务后,其广告收入虽受短期冲击,但电商业务仍保持增长,第一季度GMV同比提升18%。
另外,TikTok以“侵犯言论自由”为由提起诉讼,援引《伯曼修正案》质疑立法程序合法性。针对应用商店下架,TikTok还起诉苹果、谷歌违反反垄断法,要求恢复上架。
最后,Tiktok还试图通过WTO的国际贸易仲裁,指控美国违反非歧视原则。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在这场博弈里,TikTok的生存与否其实已经和它自身无关,但与熊猫的立场息息相关。
熊猫多次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强盗逻辑”的科技霸凌,强调企业自主经营权和数据主权不容侵犯。另外还通过《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将TikTok的算法技术纳入管制,为谈判划定红线。
这是一场当下数字冷战的典型案例,其中带来的全球影响与历史镜鉴自然不容小觑。
TikTok事件标志着美国将科技竞争上升到“数字主权”层面。类似逻辑已在欧盟《数字市场法案》、印度“数字边境”政策中显现,可能引发全球互联网“巴尔干化”。
美国《云法案》与“非售即禁”法案形成组合拳,迫使跨国企业在数据本地化、股权结构等方面妥协。这种“法律长臂管辖”正在改写全球商业规则,迫使中国企业加速构建合规体系。
不过TikTok作为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文化平台,其命运折射出数字时代的文化话语权争夺。美国对TikTok的打压,本质是对其它国家软实力崛起的焦虑。
结论:
75天宽限期远远谈不上TikTok的“生死倒计时”,但确实处于全球科技博弈的关键窗口期。这场较量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存亡,更将决定全球数字经济的规则走向。未来,技术合规、法律智慧与地缘政治的平衡,将成为TikTok乃至所有跨国科技企业的生存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