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颂水歌,轩辕百代垂功德;春祀秋祭,裔胄千年拜冕旒。
乙巳清明,暮春桥山。古柏苍苍,沮水泱泱。4月4日上午,乙巳(2025)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陵县轩辕广场举行。海内外炎黄子孙跨越山海,共赴这场华夏文明的寻根之旅。
图为轩辕殿内景。
上午9时许,在庄严肃穆的音乐声中,典前序礼拉开帷幕。一面巨型“祭”字大旗排在由117人组成的清明公祭典礼仪仗队最前面,两面条幅分列左右,上书“古柏千丛迎赤子”“心香一炷祭轩辕”。仪仗队中,9面龙幡旗、9面凤幡旗和两套18般兵器组成的兵礼仪仗以及56面龙旗,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带领参加公祭典礼的各方宾客走过轩辕桥,沿龙尾道拾级而上,步入轩辕庙山门,在祭礼雅乐琴阵的演奏声中,依次步入广场。
9时50分,典礼正式开始。全体肃立,击鼓鸣钟。轩辕广场上,鼓声雄浑,钟鸣悠远。34通鼓声象征着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崇敬初祖的共同心声;9响钟鸣,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最高礼数,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无限景仰和无比感恩。
图为礼兵抬着花篮正步前行。本文照片均由记者 母家亮摄
今年91岁的胡希娟是爱国将领胡景翼的侄女,耄耋之年的她常年奔波在两岸之间。这次她组织带领台湾农业科技代表团前来祭祖。“两岸是一家人,血浓于水。”她说。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120名身着礼服的男女合唱队员与120名身着56个民族服装的少年儿童齐唱《黄帝颂》,乐声响彻桥山沮水,典礼拉开大幕。参祭人员敬献花篮,表达慎终追远、传承文明的感情。台湾青年林彦妤和台湾小朋友叶主慈参与其中。
图为少年儿童齐唱《黄帝颂》。
“能够上去敬献花篮,我感到非常荣幸。”林彦妤说,“我觉得这项活动很棒,可以很好地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8岁的叶主慈祖籍福建厦门,去年随父母来西安上学。“能作为代表敬献花篮,我感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叶主慈说。谈起来西安的感受,他说,自己最喜欢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城墙参观,最爱吃羊肉泡馍和肉夹馍。
地厚天高,人文源远溯初祖;根深叶茂,棠棣花开荣九州。海内外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龙的传人。
第一次参加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尹杰说,站在轩辕广场,自己忽然明白为什么5000多年来,黄帝陵的香火从未断过。“因为每个中国人来到这里,眼里都会映出文明最初的光。”尹杰说。
清明公祭轩辕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感恩先祖的传统盛事,还是坚守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的民族盛典,更是增强民族认同、维护祖国统一、凝聚复兴伟力的中华大典。
今年再次参加祭陵活动的新党主席吴成典说:“今天再次来到桥山,来到黄帝陵,感慨万千。我们一起努力,让中国更好!”
轩辕庙内,那株五千岁的黄帝手植柏依然苍劲挺拔。树影婆娑,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共聚一堂,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浑乐章。(记者 郑斐)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