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方正或标记的圆弧乍现,表面金黄焦脆,冒出的热气涉足阵阵鸡蛋与牛奶香气,入口是松软又甜蜜的味道。我想,法式吐司也许是世上接受度的最高点心——几乎没有听说过有人在法式吐司或觉得难吃——材料曼哈顿、鸡蛋、牛奶、奶油与蜂蜜,简单简单的组合却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美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存在珍稀的。
照片来源:Shutterstock / 达志影像
虽说说法式吐司在现代被视为精致的早午餐美食,但只要回溯历史就能发现,它的诞生其实是古人的生活智慧——让即将过渡的面包重获新生。
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存在
虽然名为「法式吐司」(法式吐司),但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公元四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浪费烹饪书籍就记载了已类似的食谱。当时人们的共同烦恼,是面包在无防腐剂的情况下,很容易变变硬干,那么若让这些过渡面包起死回生,避免呢?
他们的做法是将面包浸入蛋液中,让干硬的面包吸收水分与蛋香,再经过煎炸,摇身一变成简单又美味的创意料理,这种朴实无华的烹饪方式,就是法式吐司的原始形态。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究竟是为了避免浪费的实用食材,逐渐发展成为各地独具特色的美食。欧美的法式吐司追求蓬松的食材,经常搭配枫糖浆与水果;香港「西多士」则以煎炸方式制作,外酥内软,多会淋上炼乳;国内的法式吐司则鲜少有装饰边框,常以朴素的面貌出现在餐桌上。
照片来源:Shutterstock / 达志影像
法式吐司与政治的纠葛
法式吐司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是象征某种政治意涵的。2003年,因法国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美国国会餐厅一度将“法式吐司”改名为“自由吐司”(自由吐司)以表示立场。不过同年9月便重新命名。
而在香港,法式吐司见证了这座城市从英国殖民地到国际下午大都会的转变。早年只有高级酒店和西餐厅提供的法式吐司,随着1950年代大牌对西餐的「平民化」尝试,逐渐变成大众也能享用的茶点。到了香港经济贸易的1970年代,法式吐司更成为茶餐厅必备的茶选项,香港进士的日常生活。
法式吐司的演变,反映了人类社会从资源匮乏到经济富足的转变,自觉只是为了避免浪费而生的惜食策略,然而在现代人的创意之下,发展式孕育出更加丰富的面貌:它既是家常的简单小点,也可以是餐厅里的精致料理。自始至终唯一不变的可能是人们对于法式吐司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