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建长春丨“满铁”附属地交番
在胜利大街上,长春杂技宫旁,有一座二层小楼,曾是“满铁”时期的派出所,虽然它保存完好,但其历史却鲜有人知晓----
“满铁”属地交番:默守在历史角落
原载:2013年8月25日《东亚经贸新闻》《东亚周刊·原乡·老地方》 张莉莉/撰文 张秋磊/摄影
长春胜利大街上,紧挨着长春杂技宫的是一座小小的二层楼,其身侧的另一处建筑与杂技宫高度大致相同,夹在期间的小小二层建筑很不显眼,倒像是身边建筑的附属物一般。过往的人几乎很少正眼看它,如同它被忽视的过往,是啊,谁又能想到,小到甚至可以被忽视的建筑,在很久之前居然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交番,其职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安派出所,但它在规模、管辖范围及职能上又有别于派出所。
【2013年8月25日《东亚经贸新闻》报样翻拍。↑】
胜利大街上被人忽视的“交番”
胜利大街上的长春杂技宫并不陌生,新年伊始时我曾经特意去那里,追寻它的前身----横滨正金银行“新京”支店的过往。
在胜利大街上,那是一处挨街的、形制较大的建筑,至少从视觉上难以一目而过。当时天还很冷,整个天地入眼的都是草木未萌芽前的灰黑色,即便有什么色彩也不那样分明,更遑论是一旁又瘦又小、颜色不甚分明的二层建筑。
直到我在这个略有凉意的初秋再去拜访,才真正正视于它,细细品味着这个带有日本味道的名字----交番。其实仔细打量,这栋小楼明显带有欧式特点,外表构建的也较为简单精致,只是个头太矮,面积也太小,虽然是二层,但整个面积充其量可能也不到一百平方米。难怪过往的人容易忽视它,它周围的建筑多带有明显的老式特点,例如横滨正金银行“新京”支店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相比之下,带有欧式特色的交番仿佛成了附属品,即便外形上别于现代建筑,但也并不显眼。
小楼整体以暗粉色为主,门前贴着招租的广告,往内里看所见有限。问问周边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摇头,甚至有些疑惑:“这样的小楼有什么值得打听的?”谈及“交番”一词,更是连连摇头表示没有听过!
想来,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这座“交番”就是这样渐渐被淡忘,好像被浸水的山水画,只剩下浅浅的墨痕。好在还有中国钱币学会会员、吉林省钱币学会理事赵洪的讲述,在他的追忆里,尽可能的还原了这座曾属于满铁附属地建筑的历史。
【日本桥通,中部小建筑为交番所。伪满旧影,老糊涂神供图,在此鸣谢。↑】
交番相当于公安派出所
“交番(Kobna)一词为日语,为‘交番所’之简称,英文译为‘Police Office’,相当于我们现在公安派出所,但它在规模、管辖范围及职能上又有别于派出所。”赵洪老师解释了交番一词的来源,交番隶属于警察署,为警察署辖下的区域警察的办公场所。交番日语字意解释“交”是交替的意思,“番”是当班的意思,所谓“交番”,意为“交替地当班”,即为有轮流值勤的意思。
“交番”虽为日语,但“交番”一词却起源于中国。早在《隋书·裴政传》中就有记载:“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在《北史·列传第五十九》中也有:“恒於交番之日,分向东宫上下,团伍不别,岂非好事邪?”的相关记载。在后来的宋《大宋宣和遗事》中也记载有:“又没支分,犹然递滞,打笃磨槎来根底。换头巾,便上弄交番厮替”。
赵洪老师介绍了日本交番的历史:“交番”制度始于明治维新,传统的交番只是警察进行轮流值勤的特定地点,明治维新后,政府设立了负责警察事务的内务省,同时在东京首先设置了交番所。那时,但凡是交通要道口、车站、繁华商业区等地都有交番的身影。传统交番主要受理盗窃、火灾、传染病的报警和物品遗失或捡拾;户口调查;辖区内的巡逻等。
1881年,交番所改称为派出所。改为派出所后,习惯的交番叫法一直延续。1992年日本警察厅进行机构改革,又将派出所更名为交番。迄今为止,日本全国共有交番所六千多个,可以说,交番所遍布日本各地。改革后的交番警察,又被赋予了除上述职责外更多的职能。
去过日本的人也许会对那里的交番印象深刻,为了达到亲民的效果,当今日本将交番设置成形形色色的,形象各异的形状,有些为卡通形,有些则为夸张抽象形等,以达到使民众减少恐惧感,给人以亲切的效果。
【“满铁”附属地旧影,马车之间为交番所。网络资料图片。↑】
交番距今有近一个世纪时间
据赵洪老师介绍,日俄战后,“满铁”从俄国人手里接收南满铁路附属地时,面积共为148.7平方公里,经过不断扩张,至1931年竟扩大到482.9平方公里。
其实早在1896年9月8日《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中规定,满铁附属地内的司法、警察及一般行政权仍属中国。但这只是名义上的。“满铁”继承原东省铁路后,剥夺了中国在铁路附属地内的一切主权。在铁路及附属地内建立起一套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体系和司法制度之外的殖民制度,成为实际上的殖民地。
“满铁”俨然成了一个独立王国。在日本人设立的中国各地“领事馆”均设有警察署,警察全部由日本人担任。警察署下又设有“派出所”,也就是“交番”,从各地现存的“交番”形状看,这一时期的“交番”建筑应为统一模式。
胜利大街上的“交番”具体建筑年代不详,赵洪老师给我看了一张伪满时期的照片,上面横滨正金银行“新京”支店的建筑特色分明,一眼便可辨认,其旁边的小楼便是交番,模样与现在大致相同。赵洪老师推断,交番的建筑年代应该在横滨正金银行“新京”支店之后,大致年代应该为1923年至1926年间,距今有近一个世纪的时间。
“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新京地图中,此建筑被注明‘警署’的符号,因此可以断定该建筑也为日殖时期及伪满前期的警用建筑,也就是交番。”赵洪老师进一步说,其实这栋小楼很早就被长春市人民政府列为建议保护建筑,但至于保护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它,它的历史却无人探究。以致出现建议归建议,保护却是难以做到,任其自然损毁的尴尬局面。
【胜利大街“满铁”交番所旧址建筑,2010年9月拍摄。↑】
在长春市黑水路上还有一处与之相同的建筑,但这座交番却没有前者幸运,连最起码的“建议保护”待遇也没得到,甚至都没人知道它的存在。“无独有偶,在大连市,也有两处与上述相同的建筑,它们分别是原桂林街和原民主广场派出所所在地。”赵洪老师说。
据其介绍,大连这两处建筑的历史记载得比较明确,即日殖时期的“交番”。与之相同的建筑在沈阳还有一处。但上述三处建筑都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只剩下大概轮廓。
据了解,1937年伪满洲国宣布取消治外法权,并按规定撤销“满铁”在附属地所拥有的行政权,原满铁附属地的行政设施及官吏也随之移交给伪满政府,警察权与其所属设施也一并交由伪满警察机关。胜利大街上的这座交番,想来也从那时发生了命运和职能上的转变。
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关于交番历史的一个小小侧影,这之后,胜利大街上的这座二层小楼还经历了什么呢?
历经这么久的岁月,它又是如何辗转保留了其外貌呢?这中间没人说得清!它就像旧盒子里的一个玻璃球,小小的居于盒子一角,蒙了尘,身上带着旧时光,偶尔放在阳光下一转,幽幽转着说不清的光晕……
【2015年11月拍摄,黑水路与东四条街西胡同交汇处的“满铁”交番所旧址建筑。↑】
【特别感谢中国钱币学会会员、吉林省钱币学会理事赵洪对交番过往的讲述及提供相关图片】
【胡同长春】编发长春记忆相关图文,欢迎阅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