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请您关注酩阅
公务饭局饮酒禁令:纪律与人情的边界何在?
文、整理:酩阅团队
酩阅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xi910209
酩阅ID:mingyue-cn
4月3日,贵州通报8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其中有:贵州燃气集团毕节燃气公司原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肖剑安排公务接待违规饮酒问题。
据通报:2024年11月21日,贵州燃气集团毕节燃气公司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活动结束后,毕节燃气公司在食堂接待参加活动的相关单位人员,肖剑等10人参与就餐,其中8人饮用白酒,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2025年2月,肖剑被撤销党内职务,受到撤职处理,从正科级降为普通员工。
一场知识竞赛后的公务接待,因8人饮用白酒导致负责人被撤职降级,这一处理结果引发舆论热议。纪律与人情的边界究竟如何划定?
公务接待与私人聚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务接待代表着单位的形象和公职人员的职责,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工作、解决问题。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吃饭喝酒等同于违规行为,但也不能忽视在特定场景下饮酒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关键在于要明确公私边界,严格区分正常社交与违规酒局,确保公务活动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公众的困惑在于,公务接待饮酒是否必然与权力腐败画等号?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查处违规公款吃喝问题中,84%伴随权钱交易,但仍有16%属于"纯消费型"违规。
这就需要建立更精细的违规认定机制,将正常商务礼仪与利益输送进行区分。例如上海推行的"三单合一"制度(接待公函、消费清单、报销凭证),就在规范流程的同时保留了必要的人情温度。
白酒文化在中国社交场域的特殊性不可忽视。某国企纪委书记坦言:"完全禁绝酒桌社交可能影响招商引资效率。"
纪律建设不应是冰冷的制度切割,而应成为政商关系的净化器。当前需要警惕两种倾向:一是将"禁酒令"异化为懒政的挡箭牌,二是把纪律松弛美化为"人性化管理"。或许可以借鉴香港廉政公署的"防贪锦囊",针对不同场景制定差异化指引,既守住"公款姓公"的底线,又给予正常商务交往必要空间。
这个事件背后,本质是现代治理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当我们在严格执行八项规定时,更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新型政商伦理——既能斩断利益输送的灰色链条,又能保留真诚沟通的情感纽带。毕竟,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才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PREVIOUS CHARACTERS
酩人 · 往期人物
微醺人生,有酒有故事
酩阅与志趣者同行,投稿、约稿、交流请联系:
me@sungoo-sz.com(小酩同学)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酩阅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进酩阅酒友交流群加微信:xi9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