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党的努力下,傅作义最终接受了全部条件,近25万国军开出北平城外,接受了解放军的改编,这也就意味着,北平这座千年古城被和平解放。从表面上来看,北平的和平解放似乎是轻而易举,但其实远非外表看来的那么波澜不惊,在这个过程中,可谓是险象环生,任何一个细节出现纰漏,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结果。原因很简单,驻守北平的25万国军,只有大约1/4是傅作义的嫡系,而18万多人是蒋介石的嫡系。
大家想想,要和平解放北平,绝不仅仅是傅作义“一句话的事情”就能做到的,傅作义真正能够确保和平交出武器的,也就只有自己的6万多人,还有18万人很可能会“拒绝投降”。因此,想要和平解放北平,不仅需要傅作义点头,而且还需要傅作义解决18万蒋军的问题,而蒋军的数量是傅家军的3倍以上。那么,傅作义是怎么做到让北平和平解放,又是怎么控制那18万蒋军的。
原来,在宣布起义之前,傅作义通知所有驻军高级将领前去开会,当时傅作义是北平驻防司令,是华北“剿总”司令,在没有露出“投共”的端倪之前,这些国军将领还是必须听从傅作义的指挥的,于是所有人都如期前往。谁知当会议开始之后,傅作义一拍桌子就翻脸了,称蒋介石已经是穷途末路,为了北平人民的安危,他决定顺应历史潮流,就地起义,接受共产党的改编,“谁支持,谁反对?”
这下这些国军将领全都傻眼了,即便有十万个不愿意,那也没有办法,因为他们都已经离开了自己的部队,进入到了傅作义控制的地区,早就被团团包围了,在这个时候,做什么都无济于事了。即便如此,也只有两个国军高级将领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这两个人分别是92军军长黄翔和31军的廖慷中将,其余包括李文、石觉、袁朴在内的其他蒋介石嫡系将领,均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不愿倒向共产党。
事实上,这些将领不仅拒绝投降,而且还和傅作义讲条件,他们表示,可以“不破坏”北平的和平解放,但必须让他们返回南京,并且他们还要带走自愿回去的师长“一起离开”。说实话,这些条件其实非常无理,因为当时他们已经“将兵分离”,等于是“手无寸铁”,有什么资格讲“条件”?但最终傅作义不仅全部释放了他们,而且允许他们带着自己的师长们返回南京,还同意他们带着机枪离开。
那么,傅作义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其实不难理解。一方面,虽然傅作义已经控制了这些高级将领,但他们的属下却无法全部控制,一旦他们拒绝配合,固然可以将他们全部杀掉,但肯定会引发25万国军的火并,到时候不要说“和平解放”北平了,立马就是一场“泼天大祸”。另一方面,傅作义也是一个讲究情义的人,与这些人毕竟是同僚一场,并不希望将事情做绝,于是允许他们携带机枪“自愿”离开。
对于傅作义的这一决定,当时我党也是赞成的,因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和平解放”北平,逃出去几十个国军将领,这都是“小事”,更何况,这也说明傅作义是一条“有情有义”的汉子,这样的人才值得争取,那种为了自己的安危,把自己兄弟卖得干干净净的人,真的是我党的朋友吗?恐怕不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