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大决定性战斗的帷幕降下之时,国民党的主力军队已接近全面崩溃,这象征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是板上钉钉。因此,在各个战略节点,各野战集团纷纷采纳毛主席提出的“余勇可售,追击敌军至穷途”的作战原则,向敌方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在我军的持续追赶中,许多国民党残余势力被迫撤退至四川省境内,其中包括孙元良、何绍周等高级将领指挥的中央军,以及由地方组成的混合部队,比如川军和黔军等,总兵力大约为九十万人。
最终,在贺龙、刘伯承等人的率领下,部队仅用五十七天,行进超过三千华里,提前两个月完成了战役目标,消灭了大约九十万的国民党残军,其中包括投降和起义的军人各约四十万,从而收复了西南地区的辽阔疆土。
西南地区被收复后,当地的政治架构和人员安排已经做好了周密的准备。在地方事务的分工中,西南局任命邓小平为主要书记,刘伯承和贺龙分别担任副书记。在军事方面,贺龙被委任为司令官,邓小平为政委,而刘伯承则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
然而,随之而来的疑问是:作为解放大西南的核心力量——第二野战军,以及原属晋冀鲁豫军区的十八兵团,无论从哪个视角看,刘伯承似乎都是担任军区司令的理想人选。那么,为何最终西南军区司令的位置却由贺龙担任呢?
首先,从刘伯承个人的立场来讲,他并不追求成为军区司令,相反,他更偏好担任军校校长的职责。在泸顺起义期间,刘伯承创立了军政学院。在中央苏区时期,他负责管理红军学院,并指导红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红军大学。
在抗日战争时,他还曾是抗日军政大学的副院长。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还兼任中原军区和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的院长和政委。随着大西南地区的解放,局势已定,刘伯承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决定退位让贤,专注于教育事业,为军队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打下基础。
中央军委原先考虑让刘伯承担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但当他得悉这一消息时,他以幽默的方式回应:“我年纪大了,四处奔波已不方便,再次担任总参谋长似乎不太适宜。我以前四次担任这个职位,但都没有特别出色的表现。这次不如就此放手,专心投入到教育领域,成为一名教师。”
因此,刘伯承向中央递交了辞呈,请求辞去西南局副书记和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以便全力以赴筹建陆军大学。他在信中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要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最难的部分就是干部的培养,尤其是高级干部。我愿意放弃在西南的所有行政职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军事学校的建设中。
战争已经结束,我也年老,让我去做教育工作吧!”对于刘伯承的志愿,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早有预料,因此并没有把西南军区司令的重担交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