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秋季,解放军攻克西南之际,意外地被一群自称红军的农夫所阻,他们坚称正等待周总理的号令。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一幕令人费解,他们为何自诩为红军?追溯1935年至1936年间,游击队决定穿越纳溪,前往黔西的毕节、仁怀一带活动。在此期间,他们屡遭敌军围追堵截,队伍由最初的千余人锐减至百人。就在新任指挥官刘复初急于寻找援兵之际,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抗日救国的号角已吹响。
1936年6月,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的600余名战士与川南游击队在毕节地区汇合。面对新局势,中央决定抗日为首要任务,遂将三支队伍合并为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任命阮俊辰为司令。此次充实后,队伍人数增至800余名。
抗日先遣队成立后,在黔西地区积极开展活动,不断加强对民众的抗日宣传,同时对国民党及地主的骚扰行为持续不断。新组建的先遣队虽规模不大,却有效打击了当地的国民党残部。经过几次围剿,国民党误以为这支队伍已弱不禁风,准备撤军。
然而,各地接连不断的袭击报告震动了国民党高层,迫使其调集重兵,对川滇黔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在长达半年的激战中,游击队虽数次面临数倍于己的敌军,但从未放弃,依旧顽强抵抗。到了1937年1月,周总理的电报已无法传达至川滇黔,全国战线无力支援,游击队与中央失联。即便如此,他们未曾放弃中央的使命,决定派遣部分队员进入云南,其余人员则在川滇黔20余县与敌军周旋。在缺乏补给、与中央失联的艰难条件下,他们在边区坚持了近两年的抗争。
云南的队员们则联合当地工农,开始打击地主恶霸,武装群众,传播抗日精神。但到了1947年,云南的游击队终结了它们的英勇历史。1949年年末,解放军发起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短短两月内便歼灭了90余万敌军,解放了西南。
尽管川南游击队多数战士壮烈牺牲,但仍有一些战士隐匿于民间,与农民共同生活。得知解放军即将解放大西南,他们立志与解放军汇合,继续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有生力量。
当一支解放军部队抵达川滇黔边区时,被一群衣衫破烂、手持武器的农民所阻,他们坚称是红军,正等待周总理的归队令。解放军迅速核实了他们的身份,得知真相后,惊讶万分,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