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4期内容


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公共空间,服务于公众的艺术形式。它超越了传统艺术创作的范畴,将艺术融入城市环境和社会生活,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所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其公共艺术的发展对于展现中国风范、海岛形象以及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整合资源、提升品质、造福于民,是海南公共艺术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公共雕塑装点大美海岛

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功能性、互动性、多样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其形式包括城市雕塑、壁画、建筑装饰、广告招贴、装置艺术、数字艺术等,涵盖了多种艺术流派和风格。公共艺术不仅可以美化城市景观,还可以满足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成为城市文化品牌形象与居民生活品质的象征。

1988年,海南建省并设立经济特区,美术板块整体发展水平与国内绘画大省水平相较,具有一定差距,公共艺术发展也相对滞后。但海南独特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貌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产生了一些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共雕塑作品。

比如,海南三亚的《鹿回头》雕塑,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公共艺术作品。作者是著名的海南籍雕塑家林毓豪。雕塑建成于1987年,位于鹿回头山顶,高达15米,是海南全岛最高的雕塑。《鹿回头》的灵感来源于黎族的神话传说,雕塑主体由一只回望的鹿和两侧的神女、猎人构成,生动再现了神话故事情境。作者将无生命的石头打造为有生命的少女、神鹿和猎手,他们之间既有故事又有情感,充满了浪漫和抒情色彩。《鹿回头》成为三亚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象征,代表了三亚浪漫、多元的文化特色。


游客在三亚鹿回头风景区游玩。郭程 摄

潘鹤的《冯白驹将军塑像》1989年2月落成于海口市龙华区的海口人民公园。5座突起的石雕象征五指山,也代表琼崖,最高峰雕有冯白驹肖像,被誉为琼崖的擎天柱,象征琼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基座刻有邓小平题写的“冯白驹将军”五个大字。《冯白驹将军塑像》不仅是对冯白驹的纪念,也是对海南革命历史的传承,激励着后人继承革命遗志,建设美好家园。

《临高角解放海南纪念塑像》于1996年10月建立,纪念塑像高18米,使用花岗岩砌成,屹立于临高角海滩礁石上。艺术家张德华在创作中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像中,渡海作战的解放军战士高举钢枪,寓意作战任务的胜利完成;琼崖纵队战士高举红旗,寓意琼崖革命23年英勇斗争,红旗不倒。该塑像为后人提供了缅怀历史的场所,成为激发群众爱国情感和艺术欣赏力的重要载体。

正视公共艺术的整体不足

与国内外其他大城市的公共雕塑相比,海南的公共城雕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海口,至今尚无被广泛认可的标志性城市雕塑。在题材和艺术形式上,海南的公共雕塑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虽然海南拥有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和一批有实力的旅琼雕塑家,但这两种资源要素尚未有效结合。近些年海南举办了一些高层次的雕塑艺术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海南雕塑艺术的发展,但在公共雕塑的普及和提升方面仍有巨大潜力。


鸟瞰位于海口市海口湾的“天空之山”驿站(无人机照片)。杨冠宇 摄

不仅雕塑如此,其他公共艺术门类也整体存在诸多不足。

——规划管理不尽完善。海南公共艺术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作品分布不均衡,风格不统一,难以形成整体的艺术氛围。一些城市雕塑、壁画、建筑装饰作品随意分布在城市的各处,缺乏整体规划,难以形成视觉上的连贯性与冲击力。

——创作水准高低不一。部分作品过于注重功能性,缺乏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难以引起公众的共鸣和思考。一些城市雕塑和壁画作品缺乏创新性,题材和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现代艺术的元素和创意,难以吸引公众的关注。

——维护管理工作存在短板。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海洋气候,受台风、光照、潮湿等因素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公共艺术作品更容易出现生锈、褪色、开裂等问题,难以得到及时修复和保养,严重影响了作品的美观和艺术效果。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海南缺乏公共艺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包括艺术家、策展人、艺术管理人才等,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机制,难以满足公共艺术发展的长远需求。

迈向多元化、国际化、本土化的文艺岛

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发布,标志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全面启动。在这一背景下,海南的公共艺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海南积极举办各类国际艺术展览和文化节庆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海南公共艺术的发展。例如,2021年启动的“海口·海边的驿站”大型国际公共艺术项目,邀请了全球20多位顶级艺术家和建筑师参与设计,旨在打造一个全新的艺文海岛。这些驿站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也成为展示海口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海口海瑞文化公园春节系列活动中的舞蹈演艺现场。蒲晓旭 摄

海南还积极推进文旅融合,通过举办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文化惠民活动等,将黎锦苗绣文化、红色文化、琼剧文化等海南特色文化推向世界。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内容,也推动了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尽管如此,海南现有的公共艺术作品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很难与建设国际设计岛理念相匹配。针对此,仍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升创作和管理水平。

——加大相关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海南国际设计岛的政策优势,将公共艺术的建设成果上升为自贸港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展名片与城乡精神面貌的艺术符号。提升公共艺术资金投入,对标迪拜自贸区、新加坡滨海湾的标杆项目,提升国际艺术家参与度,并制定《海南自贸港公共艺术促进条例》,明确用于艺术建设新建项目预算比例。

——突出整体设计定位。聚焦设计主题,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公共艺术成功案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南地域文化元素,以及当代艺术理念融入自贸港公共艺术创作之中。挖掘海南独特的文化资源,如黎族文化和海洋文化,创作出具有鲜明海南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将不再局限于传统形式,而是融入数字艺术、互动艺术等现代元素,为公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国际化的定位将促进更多国际艺术交流,吸引全球艺术家和策展人,提升海南在国际艺术界的影响力。

——加大公共艺术人才培养力度。可以引进公共艺术高层次人才,举办公共艺术赛事,打造具有高度国际认同度和影响力的海南国际设计岛公共艺术赛事品牌。

——重视公众的参与互动。让艺术介入空间、介入生活,并与大众产生交流互动,公众将从艺术的欣赏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创造者。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深入推进,通过一系列措施打造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城市符号,海南公共艺术发展前景广阔,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展示中国风范和海南风貌的靓丽文艺名片。

作者:李孟伦 | 编辑:邓伽

(作者系海南省诗歌学会主席、

海南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