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秉君(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
特朗普政府打算建立下一代国土导弹防御盾牌——“金穹顶”——类似于以色列的铁穹导弹防御系统,图为拦截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阿什凯隆发射的火箭弹,2023 年 5 月。(萨弗里尔·阿巴约夫/美联社)
2025 年 3 月 28 日,查克·德·卡罗(Chuck de Caro)和美国空军退役上校约翰·沃登(John Warden)在《国防新闻》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金穹顶尚未准备好阻止中国对美国的攻击》的文章。该文以一种极具争议性和假设性的视角,认为,中国在朝鲜战争前的行动模式(如秘密渗透、试探性攻击等)与当前在西太平洋的一系列军事活动(如海军力量展示、海警行动等)存在相似之处,并暗示中国可能正在为一场针对美国的战争做准备。同时对美国的“金穹顶”航空航天防御系统是否能够有效应对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本文将对美两位专家的观点进行解析,揭示其背后的逻辑及可能对中美关系带来的影响。
一、对“金穹顶”计划的质疑
“金穹顶”(Golden Dome)计划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一项雄心勃勃的国土导弹防御系统计划,旨在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导弹防御体系,以应对来自中俄等国的高超音速武器和弹道导弹威胁。该计划的前身是“美国铁穹”计划,后更名为“金穹顶”,以突出其技术先进性和战略重要性。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多层次防御体系,提升美国本土的导弹防御能力,确保美国在大国竞争背景下的战略优势。
然而,尽管特朗普政府积极推进“金穹顶”计划,但美国内部各方及智库还是对此提出质疑。
首先是技术与战略层面的担忧。该文章指出,尽管特朗普政府承诺建立类似以色列“铁穹”的“金穹顶”国土导弹防御系统,但该系统尚未投入使用,暗示其技术成熟度可能存在问题。如现存的技术瓶颈:高超音速导弹的变轨能力远超现有拦截技术,天基拦截器的研发尚处于概念阶段,动能杀伤技术(如电磁炮或激光武器)远未成熟。尤其是高超音速武器的飞行速度极快,且飞行轨迹难以预测,这对导弹防御系统的探测、跟踪和拦截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其次是战略环境已发生变化。文章强调,中国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影响力已经大幅提升,其军事行动的范围和能力远超75年前的朝鲜战争。中国近年来在军事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高超音速武器、反舰弹道导弹等,这些新型武器对传统的导弹防御系统构成了巨大挑战。因此,美国需要重新评估其导弹防御战略,确保“金穹顶”系统能够适应新的战略环境。
此外是战略威慑与战略平衡问题。因为导弹防御系统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战略威慑与防御平衡。因此,作者认为,面对中国不断增强的军事进攻能力,美国的防御准备明显不足。作者还提到中国在网络空间的行动,认为中国通过网络攻击等手段对美国进行“超限战”,试图在不引发直接军事对抗的情况下削弱美国的实力。
再就是资源分配的不足与预算压力。建设“金穹顶”系统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资金、人力、技术等。文章暗示,美国政府在资源分配上可能存在问题,导致“金穹顶”系统的建设进度滞后。美国的国防预算虽然庞大,但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某些关键项目缺乏足够的支持。例如,网络防御、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可能会分散“金穹顶”系统的建设资源。
二、错误类比朝鲜战争易误判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过将当前中美关系与 1950 年朝鲜战争前夕的局势相类比,暗示中国可能正在为一场针对美国的战争做准备。意在渲染“中国威胁”。然而,这种类比不仅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
首先,时代背景不同。朝鲜战争是冷战格局下地缘政治冲突的产物,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与当今有着本质区别。尤其是随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军事冲突来解决争端的成本和风险大大增加,各国更倾向于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来处理分歧。
其次,中美关系与当年的中美关系也存在本质区别。如今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经贸、环保、反恐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两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频繁,通过外交渠道和各种对话机制能够有效管控分歧,避免冲突的升级。因此,将历史情境简单类比到当下,试图渲染中国对美国的军事威胁,这种做法不仅缺乏严谨的历史分析,也忽视了当今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不能准确反映现实情况,还可能导致对形势的误判。
再就是,美国对华威胁认知的惯性错误。从朝鲜战争到“金穹顶”计划,可以看出美国在对华威胁认知上存在一种惯性错误。美国一些专家和决策者倾向于将中国的正常军力发展视为对美国的威胁,并试图通过加强导弹防御系统等手段来应对。然而,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中美两国在经贸、科技等领域的紧密合作关系,也加剧了双方的战略互疑和紧张局势。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国在制定国防战略时,往往过于关注眼前的威胁和挑战,而忽视了长远的战略利益。例如,“金穹顶”计划虽然旨在提升美国本土的导弹防御能力,但面对中国等竞争对手不断增强的军事能力,反倒暴露出美国防御准备的短板。此外,美国在制定战略时还容易受到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战略决策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
三、渲染“中国威胁”批评美国战略短视
该文章以冷战视角歪曲中国军力的正常发展,认为虽然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正在大力推动加强美国国家安全,从F-47和B-21突袭者到“金穹顶”航空航天防御系统的承诺,但这些系统尚未投入使用。而事实仍然是,中国一直在稳步增强其进攻能力。
特别是文中列举了中国军方近期的一系列行动,如中国军方发布了一段宣传视频,展示了其日益增长的海军实力。在此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上个月对塔斯曼海进行了大规模的短途巡航,这让美国的盟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感到非常不安。并歪曲中国海警执行正当勤务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摩擦,甚至“咄咄逼人地徘徊在无人居住的日本岛链上,并公然侵犯了台湾的领空和海洋空间”。认为这些行动是在试探美国及其盟友的反应,并为可能的军事冲突做准备。
作者还提到中国在网络空间的行动,认为中国通过网络攻击等手段对美国进行“超限战”,试图在不引发直接军事对抗的情况下削弱美国的实力。并认为美国在网络防御方面表现不佳,政府各部门对网络安全威胁的认识和应对措施缺乏协调,导致美国难以有效应对中国的网络攻击。
文章批评美国正在进行的DOGE改革(指特朗普政府内部的改革措施)是战略短视,认为这一改革使美国对21世纪战争现实缺乏准备,难以应对中国等竞争对手的战略瘫痪战术。
四、对美专家建议的分析
在《金穹顶尚未准备好阻止中国对美国的攻击》一文中,作者查克·德·卡罗和约翰·沃登提出了针对美国国防战略的计划,旨在长期应对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同时又提出了近期战术层面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立即加大美国印太司令部的侦察力度。
立即解密有关中国军事行动的敏感情报并传递给开源。
向世界媒体开放美国船只、飞机和基地,以确保在印太战区进行大规模报道,而印太战区距离遥远,无法进行此类报道。
对菲律宾、马来西亚、台湾、日本、越南和其他友好国家进行美国空军和海军的重要访问。
这些建议在一方面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军事力量发展的担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的战略焦虑,旨在通过这样的行动干扰中国统一大业的进程。然而,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建议具有挑衅性,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局限性和风险。加强侦察力度、解密情报、开放军事设施以及加强与盟友的军事合作等措施,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增强美国的防御能力和威慑力,但在实践中可能会引发中美关系的进一步紧张,甚至可能加剧地区和全球的不稳定。
五、简析:“金穹顶”计划与中美关系
尽管美专家意欲通过渲染“中国威胁”,对美国的“金穹顶”计划提出质疑,但其观点存在诸多局限性,甚至可能加剧中美紧张关系。
“金穹顶”计划旨在提升美国本土的导弹防御能力,但面临技术瓶颈、资源分配不足和战略困境。高超音速武器的拦截难题、巨额成本投入以及可能引发的太空军备竞赛,都使该计划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美专家对中国军事力量的正常发展进行歪曲和夸大,为其太空军事化寻找借口。而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旨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其防御性军事战略和技术创新不应被无端渲染为威胁。中国在军事领域的国际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中国国防能力的提升更是世界和平的稳定力量。
通过渲染“中国威胁”来批评美国的战略短视,这种做法可能导致误判和紧张关系升级。中美关系的稳定对全球和平与稳定至关重要。美国应摒弃单边主义,通过多边对话和合作来缓解紧张局势,避免因过度军事化行动引发冲突。
历史类比在战略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必须谨慎使用。在进行历史类比时,不能继续延用冷战思维,而应充分考虑时代背景、国际关系体系以及国家间互动方式的差异,避免陷入片面性和误导性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