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段子说:有人建议将“坐井观天”这一成语从教科书中删除,原因是它已不符合“事实”。因为新时代的“井底之蛙”早已不蹲在井里看天,而是背着那口“井”满世界旅行。
段子听上去有点无理取闹,但背后的道理,却戳痛了很多人那颗“玻璃心”。
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负井前行”,特别是下面这口井——
认知之井: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自己知识范围的限制,而对本来属于史实的常识性概念,产生了与其本意完全背离的思维定式。
这类“井”看似危害不大,杀伤力却极强:正因为很多人从不怀疑某些“常识的准确性”,才导致朋友之间聊天时,经常有“鸡同鸭讲”之感,甚至为了避免“失去朋友”,只好不谈历史、不谈政治。
这类“认知之井”数量之多不胜枚举,被误解最深、也几乎导致很多历史真相被歪曲的源头性的概念,则是有关“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基本概念。
▌现代常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
曾有人说,中华文明是一种早熟的文明,也是一种晚熟的文明。说它早熟,是因为它过少的进入了“封建社会”,说它晚熟,是因为它很难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当然,这一说法引发了无数的反驳,最引人注目的一条便是:中国无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可以跳过这一成长期,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然而,这一容易被“万人点赞”的理念,不仅是对资本主义最大的误解,更堪称现代常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
▲前苏联宣传画:拒绝资本主义的“陷阱”
关于资本主义,目前全世界共有3种最流行的认识:
·影响力最大的资本主义:“有着先进的生产力,却以剥削为目的”
我们熟知的那句“资本来到人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因此,这种资本主义是一种肮脏的、必然被淘汰的社会。
·经济学语境下的资本主义:“一种资本驱动下的社会经济增长方式”
在古典经济学,以及现代主流经济学语境中,往往将资本主义视为一种驱动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其中,“资本”既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也是让创新、企业家精神、分工协作等成为可能的关键要素。
·《剑桥资本主义史》定义的“资本主义”:一种“开放的观念和秩序系统”
在剑桥大学出版社近年推出的《剑桥资本主义史》中,革新了与资本主义相关的几乎所有传统观念,并将其定位为一种系统的社会协作方式、一套囊括经济发展、政治架构下的“开放秩序”。
▲《剑桥资本主义史》书影
在以上三种对资本主义的认知中,“剥削工具论”不仅早被学界证伪,就连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也对这一理论做了基于事实的修正。只是人们先入为主的误解依然根深蒂固,并且每当经济下行的年代,它都要“借尸还魂”,为真正导致经济衰退的那只看得见的手“背锅”。
▌打破认知之井,拥抱现代文明
古典经济学下的“资本主义”虽然符合经济学常识,但却往往将其置于一种经济学视角进行考量,而忽略了资本主义往往具有的更深远、更全面的意义。而对“资本主义”的概念更有解释力,对现实和未来更有镜鉴意义的,无疑是《剑桥资本主义史》中,从“开放秩序”视角诠释的资本主义。透过阅读四卷本的资本主义史,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
1、资本主义不是“剥削、压迫”的同义词,而是其反义词。它是一套“开放社会的观念和秩序系统”,上文提到的封闭社会(秦制大一统社会)正是它最大的敌人之一。
2、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不是革命与被革命的关系。广义的资本主义,其实是“以交易、协作为主要方式,激励人类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知识财富、制度财富”的机制。因而,任何社会中,都含有“资本主义”的因子。
比如古代的中国、印度和阿拉伯等国家都在早期对资本主义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与之相应,《剑桥资本主义史》既不是从西方世界的工业革命开始写,甚至不是从大航海、文艺复兴开始,而是从公元前1000年的东方世界开始。
3、狭义的资本主义,指的是近代的资本主义。然而,近代资本主义也并非生产于近代,而是由封建社会演化过来的,封建主义中的自治、契约、开放,已经蕴含了“资本主义的因子”。因此,工业革命后,西方就进入了一种由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形态。相反,中国从封建社会演化到秦制社会,资本主义的因子已被扼杀、锁死。
可见,从《剑桥资本主义史》提供的视角,再去理解“东西方世界为何在14世纪开始大分流”的“李约瑟之问”,其症结所在,正是开放秩序与封闭秩序的竞争,至于其时间上的转折点,也绝非宋明两朝,而是自秦汉就已注定。
4、资本主义绝非武装到牙齿的“坚不可摧”,相反十分脆弱,自诞生起一直面临各种挑战。《剑桥资本主义史》只有四卷,但却把整整一卷留给了“1848年至今”的历史,因为这是资本主义发展最快,也是遭遇挑战最严峻的历史。之所以将1848年作为起始年,不仅因为1848年欧洲此起彼伏的革命,更因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并迅速传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0年8月第一版、9月的第二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种种的冲突延续至今,依然暂无定论。比如,资本主义就算是“开放秩序”,也未必就是“好秩序”,因为它在扩张阶段,引发了战争。再比如,无论人们如何“美化”资本主义,依然改变不了它会爆发经济危机这一事实。
实际上,这些衍生问题虽然看似并不直接关系经济民生,但却十分必要,甚至会影响、重塑我们对“资本主义”的基本判断,进一步滋长对“资本主义”的敌意与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