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会路过一棵棵树,但几乎没人“看见”它们,更别提“阅读”它们了。我们走得太快,还戴着耳机,边走边刷手机,根本无暇他顾。生活离自然越来越远,我们早就忘了,创造生命的不是科技,是大自然。

特里斯坦·古利的《如何阅读一棵树》并非教我们鉴定树种,而是教我们识别并理解树的特征,学会看见树、阅读树。这会让我们从智能手机构建的虚拟世界中抽离出来,重归自然,感受生命的充盈。



解码树的地图

试想一下,关掉手机,忘掉智能导航,你是否能跟着大自然的信号,走出一片森林,找到村庄? 这是作者经常给自己设置的挑战。

特里斯坦·古利 不仅是作家,也是航海家、探险家,他花费数十年时间探索、解读大自然的各种迹象,被誉为“自然界的福尔摩斯”和“行走的导航仪”

他曾在苏可塞斯的一座山上,通过观察树、土壤、水流等“隐形扶手”,破译树木绘制的地图,找到目的地。这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而本书能让我们一窥其妙处。


特里斯坦·古利

针叶树的叶子短而薄,相较于阔叶树,它能储存更多水分,也更耐寒。高地比山谷干燥,因此针叶树能占据山坡,阔叶树则沿河分布。找到河流,村庄就不远了。

那么,如何走出树林呢?作者告诉我们,叶子的颜色、形状,叶柄的朝向,都会指示方向。树皮上是缝隙还是褶皱,能指示风向。

在树林边缘,树木为了获取阳光,树枝多指向外侧,并错落着长出多层树冠;在树林中央,树木向上生长,单层树冠居多。多层树冠更适合鸟类栖息。当林中的鸟叫声越来越多时,就说明快走出树林了。为了应对强风,树会长得更矮、更结实,树干越往上越细,呈现出锥形。所以,越往树林深处走,树就越高。外围暴露在风中的树都比较矮,面向盛行风的树最矮,被称为“楔子”。


作者说:“树会讲故事,但只讲给那些知道如何阅读的人听。”每棵树都反映了遗传、环境、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当我们了解这些塑形的力量时,树上的痕迹就会转化为一个个有意义的故事。下次在路上遇到一棵树,要记得,它是有生命的,正在诉说着自己的经历。


大树分杈表明它遭受过严重的伤害,通常是失去顶部。若分杈接近地面,那是牛、鹿等食草动物所为;若分杈较高,则是松鼠、鸟等小型动物或风暴等灾害造成的。

如果大树一侧的树枝枯败、凋落,说明树冠边缘下方的区域常有人行走。树干附近的根系负责支撑树身,因此长得粗壮、结实,不怕踩踏。树冠边缘下方的须根,负责运输水分和矿物质,它们较为细小和敏感。踩踏这个区域,会压实土壤,引起空穴化,从而影响树根的供水能力。

你见过树的眼睛吗?其实,树的眼睛是树枝脱落留下的疤。新树长出的枝会遮挡低处的树枝,让它们无法捕获阳光。当这些低处的树枝停止生长时,为了不浪费营养,树会渐渐用树脂或树胶隔断树枝与树干的连接处,切断水分和营养供给。一旦低枝已完成了使命,它很快就会死亡、脱落。那些脱落的地方,就形成了树的“眼睛”。


在童话故事里,树洞底下往往藏着一个奇幻的国度。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树的孔洞大到足以容下人。然而,这些孔洞的通常意味着树的中心组织出了问题。孔子评价宰予时说“朽木不可雕也”,正是形容树的中心烂掉了,失去了雕琢的价值。

许多古树都是从内部开始腐烂的。但与动物不同,对树来说,外层结构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当老树底部的中心组织受损时,它可以向外生长,将受损区域包裹起来,然后继续存活几个世纪。树还会回收受损部分的营养,这些区域会在内部腐烂,直到重归土壤。

为了不浪费资源,树干内部还会长出根系,吸食自己的朽木。新长出的木材会形成钟形外观。一旦上面出现孔洞,病毒就会入侵,让孔洞逐渐扩大,深嵌在树干底部,形成令人着迷的童话屋。


还有些枯树的残桩,在腐烂后会为其他树的种子提供营养,因此被称为“保姆树桩”。随着时间推移,新树的根系会在腐烂的树桩上蔓延生长,直到老树桩完全腐朽,只留下一棵新树。这时就会形成一个奇怪的底座和拱形树干,传说中的精灵和仙女都喜欢在这里安家。



读懂树的教诲

这本书的文笔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流溢着英式的幽默。 作者常用拟人的手法,这不仅使内容易于理解,还能给人以启迪。 毕竟,树和人一样,都受进化论的影响。

赢得比赛的并非跑得最快的。作者区分了先锋树种和顶级树种,前者采用兔子策略,能产生数百万颗微小的种子,通过风力传播,降落在空地上,迅速发芽、生长,在这片新空地上抢占先机。顶级树种则采用乌龟策略,它的种子大得多,喜欢从长计议。

由于先锋树生长快,导致它无法长出粗壮的树干,高度也受到限制。因此,在树林边缘和周边空地,先锋树种居多,而林中古老的中心区域才会有顶级树种。可见,赢得竞赛并成为林中主角的,是采取乌龟策略的顶级树种。


要学会解决问题,也要懂得避开问题。我们通常以为,高度对树至关重要,因为树越高就越有可能获得充足的光照。然而,长高需要大量能量,来将足够的水分输送到高处。

同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长得太高也有被风吹折的风险。如果一棵树集中精力长高,却没赢得足够的光照,那么它就面临着死亡。生长需要适度节制,树需要长到最佳高度,还要时刻注意自身弱点。所以,树不仅要努力长高以获取充足的阳光,还要懂得充分利用已经拥有的阳光。

新枝老枝都渴望赢得光照。树和动物不同,它没有中枢神经,每片叶子、每根树枝、每朵花、每条根都在各自感知外部环境并做出反应。因此,树上存在“局部气候”的现象。但是,树的各个部分目标一致,即赢得阳光。

作者介绍,树枝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是向光线充足的地方延伸,二是擎起用来捕获阳光的叶子。所以,许多树都有长短两种树枝,长树枝从树干向外延伸,充当短树枝的手脚架,短树枝的功能就是长树叶。


新老树枝的形态各异。树顶通常是年轻树枝,为了获取阳光而向上生长,成熟以后就会向外舒展。树枝年龄越大,在树干上的位置就越低,就越需要向外伸展,以免被上层的年轻树枝遮住阳光。一旦老树枝伸展得足以触及树冠边缘的光线时,就不需要再低头向下了。此时,这些老树枝会再次抬头,“重温自己追逐阳光的青春年华”,因此许多树冠的枝条会呈现出上挑的勾形。

有力量的前提是懂得绕行。树根有两个生长目标:一是向外生长,变得更长;二是不断膨胀,变得更粗。在向外生长的过程中,树根会一往无前,从不走回头路。但树根并不总是与障碍物死磕,它会选择用最小的努力穿过去。如果穿不过去,它就绕行一段,再继续朝原来的方向前进。

然而,在实现第二个目标的过程中,树根的力量就会变得非常强大,一旦感到压力,它就会变粗,逐渐粗到足以顶起路面和石板。


此外,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如果遇到岩石、砖块、铁栏杆等坚硬物体,树上就会长出新木材,形成“垫层”。新木材与障碍物接触点上形成的“扶壁”,会继续勇往直前,甚至“吞没”障碍物。作者讲到,我们要学会长出“情绪垫层”,以便遇到难关时更好地保护自己。


揭开树的密语

作者说: “一知半解能够点燃好奇的导火索,全然无知则无法擦出好奇的火花。 ”引发好奇心的关键并非脑洞多大,而是要先了解一些基础知识,从而发现认知上的缺失,主动去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

怎样才算“看见”一棵树呢?

作者教我们,捕捉一棵树的形态、颜色、叶子外观,将这棵树与树木的普遍特征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差异背后的原因,就是我们认知上的缺口。这个缺口将点燃我们的好奇心,驱使我们主动去探索,寻找其答案,思考其意涵。这样,才算是真正“看见”了这棵树。


世界各地语言不同,风俗各异,但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理解自然。早在语言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够流利地阅读自然的信号了。这是自然界的通用语言,树的故事就是由这门语言讲述的。

学习这门语言不仅要动脑,还要调动身体的全部感官。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打开周围的世界,看到那些曾被忽视的事物,揭开树的秘密。

那时候,我们就获得了一套全新的魔法。毕竟,魔法的力量,不正是能听懂大自然的秘语吗?


《如何阅读一棵树》

已上架外滩教育

点击下图小程序

立即购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