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不同场合,见过三次李鑫月。
首次碰面,她在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拍摄宣传视频;第二次,她在为“团聚康养温暖夕阳”为老志愿服务项目发布仪式忙前忙后;第三次,是在她负责运营的北京康养沁水园养老照料中心。
27岁养老院院长,重压之下曾斑秃
李鑫月,1998年出生的小女生,毕业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康复学专业,已经从事了6年一线养老服务工作。第三次见到她时,她正在为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穿好寿衣,等待殡仪馆的车辆前来接运。用她的话说,家属不会,护理员不敢,身为院长,只能自己现学现做。
6年时光,在养老行业的摸爬滚打让李鑫月飞速成长。刚毕业时在一家养老机构做护士(医务助理),4年后晋升为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运营主管,过了一年多后升职到沁水园养老照料中心做院长,还负责门头沟区东辛房街道一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三家养老驿站的运营工作。
“说是做院长,但我从未真正离开过老人身边,始终坚守在照料老人的第一线。”李鑫月告诉记者:“做医务助理时,虽说不用像护理员时刻陪同在老人身边,但同样需要24小时待命。从老人的入院评估到家访,再到入院后每日两次到老人床边,陪他们聊天、仔细观察身体状况,每一项工作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初入职场的李鑫月,压力大到了极点,甚至出现了斑秃的情况。“那时候,晚上睡觉只要听到楼道里传来脚步声,我就会猛地惊醒,神经时刻都紧绷着。”
在日常工作中,李鑫月接触到许多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即便这些老人已记不清自己子女的模样,却依然牢牢记得“月月”这个名字。“每次听到他们叫我的名字,我就会觉得这份工作值得。”为了更好地服务老人,她对每一位老人的个性化需求格外留意,他们喜欢吃什么,爱好什么,来自哪里……她都了如指掌。
2023年底,李鑫月参与筹备北京市首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她仅用18天时间,就成功将原本的物业办公场地,改造成一个集托老床位、社区餐厅、居家养老需求对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服务枢纽。
李鑫月家住门头沟,她每天起早贪黑,往返50公里路程,忙于解决房屋产权、施工协调等难题。2024年1月3日,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迎来了首位入住老人。如今,这里已累计服务1.9万余人次,成为北京养老服务的示范样本。
2024年,李鑫月被评为“北京榜样·最美民政人”。
如今,大家都看到李鑫月在养老行业取得的亮眼成绩,父母也由原来的“心疼”变成现在的“全力支持”。
然而,在她的大学同学中,只有两位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在大多数同学眼中,康复工作固然辛苦,但比照顾老人的“脏、苦、累”要好。
李鑫月说:“年轻人可能一时跨不过心里的坎,不愿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但养老社工、生活管家、心理支持等陪伴类的养老服务岗位,是很需要年轻人的。长期跟老人相处下来,就会发现,这份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当老人的需求得到帮助后,自己的内心也是一种宽慰。”
根据2024年9月的民政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2050年预计达到5800万左右。
庞大的失能老人基数背后,是显著增长的护理需求,以及愈发凸显的服务人才缺口。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达550万,新增老年护理员的流失率为40%—50%。在我国养老产业面临全线“用人荒”的困境下,培育、留住养老护理人才,已然成为破解养老困局的首要难题,也是决定养老产业未来发展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养老服务专业渐成热门
养老护理员工作强度大,待遇相对低,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但李鑫月毕业后,却毅然决然地选择投身养老服务领域。“随着我国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我觉得养老行业肯定是一大趋势,这是一个朝阳行业。”
和过去养老护理员与家政服务员混为一谈不同,如今大众普遍认识到,养老护理员工作的专业化程度更高,需要掌握诸如医疗护理、心理支持等一系列专业技能。
当前,养老服务领域存在两类差异化人才需求:一类是养老机构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不仅需要接受高校系统的基础教育,更需要在长期运营养老服务设施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经验,逐步成长;另一类则是直接从事长期照护工作的基层服务人员,这类岗位虽对学历教育要求相对不高,但必须接受系统性的职业培训,并且要建立起可持续的技能提升机制,通过短期轮训与终身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完善自身技能体系。
2024年,全国首批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山东女子学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迎来了首届本科毕业生,他们被众多养老机构“抢聘”。
2025年,复旦大学开设“老龄事务管理”专业硕士,这是国内首个聚焦老龄领域的专业学位项目,计划招收20名非全日制学生。该专业以跨学科融合为特色,整合社会学、公共管理、经济学、医学等多学科资源,培养适应老龄化国家战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指出:“银发领域对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像银行、旅游、保险等行业的从业人员,转型涉足银发领域相对较为容易。但养老护理员和社区层面的养老管理员短缺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亟须更多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积极介入。”
2025年伊始,北京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全新子公司——北京市颐贤职业技能培训大兴学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该培训学校是由北京市大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许可设立的一家营利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专门培训三级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和四级、五级养老护理员,为北京养老产业提供养老护理、老年人能力评估等专业化技能培训服务。
该校负责人李朋蕊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学校计划于今年4月份正式启动招生工作。培训课程主要涵盖养老服务岗位的岗前培训、入职后的进阶管理培训等内容。其中,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一期设置为80课时,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培训课程则为120课时,培训费用1800元—3000元。学校每年还将定期组织4次等级证书考核,确保培训质量和学员专业水平。在授课过程中,严格采用人社部指定教材,理论培训与实操培训的课时比例约为3:7,注重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学校还将创新融入AI产品使用培训环节,将智慧化养老的先进理念深度传递给每一位学员。
在学员就业阶段,学校将依据学员个人能力和专业特长,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为其精准推荐适配的工作岗位。“未来,我们将全力打通培训—认定—就业—指导全流程,将职业培训与就业服务深度融合,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闭环体系。尤其是学员上岗后,才是真正检验服务质量、暴露问题的关键阶段,这更需要我们社会培训机构持续提供专业化指导,助力学员不断成长进步。”李朋蕊说。
热门职业为何缺人?
提升养老护理服务的供应数量及水平,完善商业化护理和市场化培训体系,已经成为老龄社会和银发产业发展的显性共识。近期,上海发布了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市养老护理员队伍规模将扩大至不少于8万人,护理员整体持证率达到90%,持中级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的护理员占比达到三分之一。
然而,面对如此旺盛的人才需求,养老护理员岗位为何始终难以招到合适人选?
李朋蕊分析道:“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察觉到员工挑岗位与岗位挑员工的双向选择矛盾格外突出。”在现有从业人员中,具备医学、护理学背景的专业人才非常短缺;而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具有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却不断增加。这种供需之间的严重错位,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匹配的难度。
彭希哲认为,未来养老服务行业将呈现“技术+管理”的复合型特征,要求从业者既具备传统管理能力,又掌握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跨学科融合的新要求。
“我一直提倡护理员的工资要高于管理岗位工资,而目前我所在机构护理员每月的工资在5000元左右”,李鑫月虽已担任院长,但她真切地感受到护理员的辛苦,“必须要提高护理员收入,形成完善畅通的晋升机制,才能实现从‘短期激励’到‘长效保障’的转变,真正留住具有专业技能的一线护理员。”
彭希哲进一步指出,由于普惠型养老服务受限于控费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补贴、社会保障等资金的持续投入。因此,建立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至关重要。可以探索通过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等方式,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保障水平。而对于高端商业养老机构,应允许根据市场供需自主定价,通过提供差异化、高品质服务,实现合理的薪酬水平。“要让年轻人看到,在这个行业里,收入是有广阔提升空间的,职业生涯是有明确晋升路径的。”
原标题:《养老服务观察4|市场有需求,人才有缺口,涉老专业技能和管理教育亟需跟进》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王成浩 题图来源:受访者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余晨扬 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