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纪出生于1905年,河北省高邑县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早年时期,韩振纪主要在家乡一带读书,曾考入高邑县立高小、直隶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以及保定陆军讲武堂学习。从保定陆军讲武堂毕业之后,韩振纪陆续前往陕西以及河南从军,并成为冯玉祥西北军第2集团军总司令部的一名科员。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战败下野在这之后,他的部队被蒋介石收编,韩振纪也被编入国民党的26路军,并被派到江西进攻红军。26路军是一支杂牌军,在江西期间,遭遇很多挫折,尤其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抗日救国成为社会主流,在这种背景下,1931年年底,26路军在董振堂、季振同等人的带领下加入了红军。
在加入红军之前,韩振纪担任了26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同时,他也为26路军加入红军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加入红军之后,韩振纪被编入红五军团,担任了红五军团第14军侦察科长及第13军参谋处长、副参谋长等职务,随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并在1933年加入了我党。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韩振纪参加了长征。长征期间,韩振纪参加了夺取娄山关、激战青杠坡、保障遵义会议顺利进行、四渡赤水等作战,保卫了红军的领导机关。1935年10月,韩振纪随部到达陕北,此后他进入抗日红军大学以及抗日军政大学担任军事教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韩振纪担任了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7团副团长、政委,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38年夏天,他转战晋东南地区,参加了太行山区的反“扫荡”。1940年,八路军第二纵队成立后,韩振纪担任了参谋长,不久后,他率第二纵队前往豫皖苏边区,参加了华中地区的反“扫荡”作战。
八路军第二纵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后,韩振纪随部挺进皖东北地区,参加了皖东北根据地的建设。皖南事变后,韩振纪进入新四军,担任了新四军第二师参谋长等职务,参与指挥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以及反顽斗争,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战胜利后,韩振纪挺进东北,投身解放东北的战斗当中。在东北期间,韩振纪主要负责军工工作,他领导军工部一边摸索,一边试验总结,为进行较大规模军工生产并使生产管理系统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支援了前线的战斗,促进了东北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韩振纪担任了重工业部机器局局长、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等职务,1955年,他被调到外交部门,担任了驻苏联大使馆武官。也是这一年,韩振纪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开国中将。
1959年,韩振纪返回国内,担任了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期间,他在领导加强军械装备的研究、生产、供应、保障、管理、仓库建设及军械物资筹措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我军装备的建设与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1966年开始的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中,韩振纪也受到冲击,受到不公正待遇。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党员的铮铮铁骨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1970年,韩振纪先后被“疏散”到泰安、西安,1974年,他受邀返回北京,1975年,韩振纪因病去世,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