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逛商场,我发誓只买杯奶茶,结果从B1层上来,手里多了盲盒、绿植和联名T恤。”在北京朝阳大悦城,90后白领小林向记者吐槽。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商场B1层上演——曾经昏暗的地下空间,如今成了年轻人“钱包刺客”的聚集地。

一、B1层变形记:从停车场到“流量印钞机”

三年前,商场B1层还是停车场出口和快餐店的天下,如今却摇身变为“都市生活实验室”。北京朝阳大悦城的循环市集里,年轻人用旧物兑换绿植;上海北外滩来福士的地下室被打造成光影自拍圣地;山东临沂的B1层甚至成了直播基地,300名主播日均带货200款新品,年销售额突破4.2亿。

“B1层的租金比地上便宜30%-40%,但人流量反而更高。”一位商场运营负责人透露,北京某中型商场B1层的流量转化效率是地上二层的2.1倍,核心地段的地铁接驳商铺月租金甚至涨到63万,比2020年翻了142%。



二、谁在掏空你的钱包?B1层的“消费陷阱”

1. 低价高频消费:奶茶+盲盒的“组合拳”
瑞幸咖啡在成都春熙路B1层设置“极速取餐柜”,23秒取一杯咖啡,日均卖出487杯;南京景枫中心B1层的小吃集市被网红奶茶、日料店包围,人均50元就能实现“逛吃自由”。消费者以为自己“花小钱”,但高频次消费让钱包悄无声息被掏空。

2. 情绪价值拉满:打卡、社交、治愈焦虑
上海的B1层市集用动态光影墙打造自拍圣地,北京的MUJI餐堂用积分兑换手工皂,甚至还有AI教练带老人练八段锦。年轻人在这里拍照发朋友圈、兑换积分,看似“不花钱”,实则通过场景绑定消费欲望。

3. 黄金、直播、二次元:新业态的“钞能力”
SKP商场的消费者挤在B1层抢购老铺黄金,一条金刚杵项链卖到2万元仍被疯抢;二次元手办店和潮玩快闪店让年轻人“为爱买单”;就连菜市场都卷进B1层,北京崇文门摩方商场引入老字号菜市场,试图用烟火气吸引家庭客群。



三、商家博弈:流量与风险的“地下战争”

B1层的火爆背后暗藏隐忧。北方某万象城曾将B1层改造成潮牌区,结果UR、MUJI等品牌业绩惨淡;南京一家高端日料店迁至B1层后,客流量直接腰斩。

“B1层不是万能解药。”商业设计师尹恩分析,核心商圈的地下空间有地铁流量加持,但远郊商场盲目跟风只会“扑街”。此外,品牌筛选越发严苛:好利来入驻北京某商场B1层时,招商团队耗时半年,甚至签下“1.5公里内禁止同类品牌”的排他协议。



四、消费者:一边骂“套路深”,一边真香定律

“明知道B1层是消费陷阱,但就是忍不住。”00后大学生小陈坦言,自己和朋友约饭首选B1层,“吃完饭顺手逛个市集,钱花得不知不觉。”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商场B1层年均调整门店超5800家,70%的商户是从淘宝转型的实体店主,但许多人发现“线下玩法完全不同”。

结语:B1层的未来是“共生”还是“互噬”?

当商场地上楼层被奢侈品和新能源汽车占据,B1层正用亲民价格和新鲜体验“虹吸”客流。专家警告,若过度依赖地下商业,可能导致地上业态空心化。但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场“地下战争”至少带来一种新可能:不用花大钱,也能获得治愈与快乐——哪怕这种快乐,正悄悄吞噬你的钱袋子。

#地下商场##商场##商场B1B2一铺难求##商超##购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