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些学校好归好,但因为招生策略的关系,往往会被国内留学生误解,然后觉得水。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两所学校。很多学生只是纯粹的觉得学校太过一言难尽了,明明牌子好,但招生尺度方面没个准头。搞得学生质量层次拉开得很大。
No.1 UCL
UCL这个学校的确争议很大,毕竟按排名无论qs还是times这种世界级大学排名,ucl都是前10的位置。而且历年来说位置无法被撼动。不只是世界大学排名,本土专业排名也一样,非常扛鼎。
这个学校无论在英国本土还是国内知名度方面都没问题,绝对的top级。对很多留学生来说,也是必争的一个学校,喜欢还是喜欢的,都在冲这个学校。有的甚至不惜花重金。
但比较可惜的是,这个学校的招生策略和它名校的姿态是逆转的。ucl的招生思路其实走的是平民化路线,不像lse和kcl这种走的精英化路线。所以这个学校往往是来者不拒,只要条件足够都有机会入读。
所以能入读ucl这个学校的中国学生,差异化就相当的大,能入读这个学校的有英本的高分的学生,也有国内top985&211的学生,中外合作的学生也是入读大户,当然还有双非甚至三本的学生每年有不少的学生顺利入读。
这个学校对很多条件好的中国学生来说是有遗憾的,毕竟中国学生卷习惯了。习惯的把彼此的差异化拉开,形成更好的圈子去。但在ucl可能又被迫回归了,重新成为了校友。这是很多背景好的学生不能接受的,觉得自己被拉低了。
当然,这也不怪一些背景强的学生这么想,因为ucl本身专业是有差异化的,这个学校强势的专业,难度不比lse或ic甚至牛剑低。但捡漏以及缝合课程,这个学校也是真的多。外加前些年把ioe给吞并了,很多2.2的专业也多。外加学校这些年也在致力于开新课搞创收,导致ucl这个学校不同专业之间,门槛的确差异化很大。特别是ucl规模也大,做不到像lse或kcl甚至bath这种小规模教学。
不懂行的人,是完全不了解,ucl的核心专业有多难,比如管院等课程。他们目之所及能看到的是双非好多学生也能入读ucl,就单纯的觉得ucl的bar低。
No.2 Manchester
曼大这个学校的风评也是左右摇摆不定的,一直也被骂水。当然,被骂水也合理,毕竟曼大这个学校有太多的地方和ucl是相似的,个人觉得曼大就是红砖体系里面的小ucl。
为啥这么说了?
其一是曼大本身规模也大,招生规模相对全英第二大了,校友号称四万万这件事已经吹了很多年了。规模大的学校往往漏洞就多,门槛差异化严重。而且不同学院之间难度差异化也大。曼大本身也是这样,本身曼大也是合并后的产物学校,但合并的不完整,比如这个学校有商学院,也有环境发展学院,但两个学院之间会有同样类型的课程。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这种,两个学院加起来都四个专业了。这就是合并不完全的产物,商学院的门槛就高点,但环发的门槛就低一些,前者基本都要top985或211还要在名单里面的财经学校可以申,后者双非一本很多就能秒申到,连语言要求都不一样。不懂行的人觉得学校和专业都可能是一样的。
其二是,曼大也喜欢搞创收,经常扩招。这种扩招往往是不可控的。经常一个班原定计划招70人,事后就没有计划了,可能最终入读的就100来人了。这种扩招会带来比较多的负面效果,一是师资力量的紧张,二是对学生毕业情况的卡控。三是可能会引发学校招生时的一些放水。放水多了,可不就被骂了吗?
其三是曼大本身也是综合学校,各种乱七八糟的课程多。而且特别懂国际学生的喜好,很多课程明明和商科没关系,会在课程里面加个管理进去,就硬和商科攀关系,搞得国际学生很上头,觉得曼大懂他们。于是各种跨专业进去的学生多。虽然读完后,觉得自己被套路了。但事前拿到offer的学生都兴奋得嗷嗷叫,觉得这一年的硕士稳了。
事实上是稳不了一点,很多专业学生读完会发现,不是他们要的。有些纯粹是为了名校买单了。就蹭了曼大名校的皮肤而已。如此这般毕业,肯定也是有怨恨的,负面评价肯定也就多起来了。
总了个结:其实说实话,学校水不水的,bar高不高的,话语权全靠学生一张嘴在评价。如果你真从学校的科研,发表,师资等等有权重的参数去评判,你可能喷不了人家一点。
但国内的学生很喜欢注重感觉,就他们觉得,凭什么双非或三本的学生都能和我一样入读同样的学校。还有一些看热闹的学生会觉得,我有同学感觉很一般的,都能去曼大或ucl,然后各种拉踩就集合了。
所以,水不水的,全是感觉和情绪,你情绪来了,就自然水了。这种东西就跟你寻医问药一样,抛开剂量谈疗效都是扯淡的。内行点的都会结合专业是否硬核,申请难度,同专业校友质量等等去权衡学校具体怎么样。你像美国很多学校,比如哥伦比亚大学,一样也有很多课程,双非学生好多入读的。你也说学校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