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很快就要上前线了。

儿子不孝,如果我们回不来,请爸妈一定不要难过,要坚强地生活。

我和晓康弟弟没有留给您们什么纪念的,这12元钱和一床草席是我们的心意,请爸爸妈妈收下,草席给耿涛弟使用。

此致军礼!

儿子:耿军、耿小康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日九里埂。”


在广西龙州国家烈士陵园中 448团332位失踪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两个亲兄弟烈士的名字,哥哥是 19岁的448团八连一班长、一等功臣耿军和17岁的弟弟、448团六连副班长、二等功臣耿小康。


他们的父亲是150师副参谋长耿进福。耿副参谋长是进藏18军52师154团的老兵,参加过抗日战争。

大儿子耿军出生在西藏平叛时期。母亲快临盆时才被送上救护车,结果孩子就生在行进的车上。妈妈给儿子起的小名叫“征途”;

二儿子出生在康巴高原的拂晓时分,妈妈叫他“晓康”。

1979年3月15日,越北战场。穿插接应二营的一连和八连从12日晚在战斗中被打散后分隔在三个山头已是第3天。

在8连副连长王立新、代理排长耿军带领下的一排十几位战士与围剿上来的敌人进行了最后的拼杀。


王立新抱着集束手榴弹,从侧面冲入围攻的越军中与敌同归于尽;耿军打光了子弹,抱着冲锋枪高喊“共产党员跟我跳!”纵身跃下悬崖;除两名重伤战士被俘外,其余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战后,根据重伤战友和多日共同战斗的其他人员印证,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给八连副连长王立新、八连一排一班班长耿军追记一等功。


同在3月15日,耿军的弟弟,年仅17岁的二营六连副班长耿小康,正和30多位战友向着祖国边境边打边撤。这支30多人的队伍中有许多伤员。为了保护伤员不掉队,战友们决定分成两个小组:一个火力组,一个伤员组。

由于耿小康勇敢机智,在3月8日出国第一战中表现英勇,火线荣立二等功,战友们一致推举他担任火力组组长。耿小康挑选了几名未负伤的战士,重新整理了武器弹药,组成火力组在前面开路,伤员组在后面跟随。

3月16日凌晨,绵延群山包裹在浓雾中。火力组来到一个岔路口时,发现南侧有敌人运动。


耿晓康知道,伤员组无枪无弹、行动不便,如果让敌人追上来,后果不堪设想。耿小康立即带火力组迎面向敌,伤员组则继续向北快行。伤员组刚走出不远,就听见后面传来激烈的枪声。

隐约听见战友们的喊声:“快走啊!有敌人!”……“为战友报仇!报仇……”枪声过后,一切都平息了,伤员们一个个难过地低下了头。这些伤员沿着北边的路一直走下去,在当天下午遇到路边守候的友邻部队。他们终于回到了祖国!


部队回到四川后,兄弟俩的母亲在他们姐姐的陪护下,到驻地看望从广西前线归营的部队。

战友们一拨拨地到团招待所,抹着眼泪看望母女俩。部队出征前一头黑发的母亲,此时已是发如白雪。

部队将兄弟俩留给家里的物品交给母亲,那是一卷草席和一张夹着兄弟二人一个月津贴的纸条,上面写着耿军、耿小康兄弟俩于一九七九年二月十日九里埂的遗书。

如今,在近1450公里长的中越边界中方一侧,沿巍巍青山,如铜墙铁壁上的钢钉,镶嵌着20多座对越作战牺牲烈士的陵园。一座座墓碑,犹如一排排枕戈待旦的军营方阵,镇守边关。

那一个个永远鲜活的生命,肩并肩,手挽手,屹立在南疆。他们只是千军万马中的一员,却是父母、妻儿和家人的唯一。

他们伫望长天,却不忍对视家乡,他们知道自古忠孝难两全,他们是国家的荣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