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林雪,今年32岁,大学本科毕业,单身未婚,在一个小城市的地产公司做文案策划。
我的工作虽然不算高薪,但胜在稳定,月入七八千,足够一个人生活得体面些。
父母早年下岗,在家经营一个小食杂店,日子不富裕,但也安稳。
我从小就是家里的“乖孩子”,学习成绩不错,性格温和,听话懂事。
可也正是因为太“懂事”,从小到大我都活得有点“为别人而活”。
听父母的安排,读大学选了文科;毕业后留在家乡是因为不想让他们担心;谈恋爱……那更是他们最操心的事。
三十岁那年,我遇到了沈浩。
他比我大两岁,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技术开发,年薪差不多三十万,不抽烟不喝酒,性格沉稳,温柔体贴。
和他在一起,我第一次有种被真正关心、被尊重的感觉。
他不会打压我,也不会对我指手画脚,而是把我当平等的伴侣来看待。
可当我把他的情况和父母说时,他们却一口否决了这段关系。
“年薪三十万又不是铁饭碗,程序员早晚得淘汰。”我爸说。
“他长得一般,家里农村的,听说还有个弟弟也没工作?你嫁过去不是拖累嘛?”我妈更是直接。
我试图解释,可他们根本不听。
于是,我决定亲自去沈浩家过年,看看他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一趟旅程,彻底改变了我对两个人结合的理解,也让我明白——到底什么样的婚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02
大年二十八,我坐上了去往沈浩老家的火车。他家在一个偏远的小县城,交通不便,从市区到他家得转两次车。沈浩提前几天就回去了,留我一个人坐车过去。他担心我路上不方便,特地嘱咐弟弟来接我。
见到沈浩弟弟沈飞时,我有些诧异。他穿着干净整洁,个子不高但精神头十足。沈浩说过,弟弟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帮忙照顾父母,没出去工作。
“嫂子,车站这边冷,咱们先上车。”沈飞把手里的包接过去,语气客气却不疏远。
那一刻,我心里松了口气。
沈浩家是一栋两层的老房子,水泥墙面已经有些斑驳,但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沈妈忙着在厨房做饭,沈爸在院子里劈柴,看到我来,满脸笑容。
“你是林雪吧?快进屋,屋里暖和!”
我一进门就看见一口热气腾腾的火锅,几盘凉菜,以及摆在角落的年货,虽说不算丰盛,但胜在整洁和用心。
饭桌上,沈妈不停地给我夹菜:“这道酸菜是我自己腌的,小浩最爱吃了。”
沈爸则笑着说:“我们家条件一般,但只要你愿意来,我们肯定不亏待你。”
那顿饭吃得我心里暖暖的。
饭后,沈浩领我去了他以前的房间。房间不大,书桌和床靠得很近,墙上贴着他大学时的奖状,还有一张他和弟弟的合照。
“我爸妈没什么文化,但从小就鼓励我读书,说‘你要是能走出这个县城,我们全家都靠你了’。”他说这话时眼圈有些红。
我走过去抱住他,轻声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接下来几天,我和沈浩一家人一起包饺子、贴春联、赶集买年货。
沈妈总是变着法儿给我做吃的,沈飞则带我去镇上玩。
年三十那晚,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沈爸喝了点酒,笑着说:“我们家小浩有福气,找了个这么贤惠的姑娘。”
我忍不住笑了,却也有些感伤。
可就在我以为一切都顺利时,一件事让我陷入了矛盾。
年初二那天,沈飞的女朋友来看他们。女孩叫小雅,是附近镇上的小学老师,穿着朴素,说话腼腆。吃饭时,沈妈不时皱眉,夹菜也是偏向我这边。
等人走了之后,我听见沈妈低声跟沈浩说:“你说这小雅,家里又穷,个子又矮,怎么看都配不上我们小飞。要不你劝劝他,换个好点的。”
我心里一震。
沈浩显然也不太高兴:“妈,你当初说我条件不好,配不上林雪,现在又嫌弃人家小雅?你这是看人只看条件?”
沈妈顿时涨红了脸:“我这不是为你们好嘛?以后孩子出生了,谁带?谁负责?林雪要是工作忙,难道要我们老两口带孩子?”
那一刻,我明白了沈浩父母的善良是真实的,但他们的观念,也确实深深扎根在土地里。
他们对我很好,是因为我“体面”“城里人”“有工作”“有文化”。但若换作是另一个“条件不够”的女孩,他们也会毫不留情地反对。
我突然想起我爸妈说:“农村出来的,眼光不一样,思维也不一样。”
当时我觉得他们偏见太深,如今却开始动摇。
年初五那天,临走前,沈妈拉着我的手说:“林雪啊,嫁过来吃不了亏,吃不了苦。我们家虽然没钱,但人心好。”
我点点头,却没有说出心里的疑问。
如果我以后怀孕了,他们会让我辞职回家带孩子吗?
如果我以后收入比沈浩高,他们会觉得我抢了儿子的风头吗?
如果我以后不能生,他们会不会逼着沈浩另娶?
这些问题,我不敢问。
回到城市后,我和沈浩的话变少了。他察觉到了,试图找我谈心。
“雪儿,我知道你心里有事,但我是真心想和你过日子的。”
“浩,我不是不爱你。我只是……怕我和你的生活,终究是两种节奏。”
“你是说我不够好吗?”
“不,是我怕我们之间的好,会被外力一点点磨掉。”
他沉默了很久,然后轻轻说了一句:“我会努力让你安心。”
我点点头,却知道,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能解决的。
03
这段感情,我们没有立刻分手,但也没有再提婚事。我们依然见面,依然像普通情侣那样吃饭、散步、看电影。但我知道,心里那道坎,一直都在。
男友年薪30万,不抽烟不喝酒,看似完美,可家庭的根基,价值观的差异,却像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我们之间。
我也终于明白了父母那句反对背后的无奈。
不是他们不懂爱情,而是他们看到了我看不到的生活深处的艰难。
我们或许爱得真诚,但通往婚姻的路,从来不止有爱情一项。
这世上最难的,不是爱上一个人,而是决定和一个人过一生。
如今我不再盲目追求“门当户对”,也不再指望父母“开明接纳”。我只希望,未来的某一天,能遇见那个不仅让我心动,也能让我安心的人。
这一趟沈浩家之行,我没有带回一个明确的答案,却带回了对婚姻更清醒的认知。
也许,这就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