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报告的常见词汇中,“结节”二字日益频繁地映入眼帘,成为了现代人健康旅程中的一位“不速之客”。这些微小却令人担忧的肿物,可以潜伏在身体的多个角落,如乳腺、甲状腺、肺部乃至皮下组织。作为一位中医专家,我乐于分享一些关于爱长结节人群身体共性的见解。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类人群普遍具有一个关键特征——身体阳亢,也就是俗称的“火气旺盛”。元代名医朱震亨在其著作《丹溪心法》中提及“气有余,便是火”,寓意深远。当人体内的气机运行不畅,气血便如同交通堵塞般瘀滞在某个部位,久而久之,这股瘀滞之气便可能转化为火热之邪。

传统医学进一步指出,体内阳气过盛、阴液不足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上火”症状,如牙龈肿痛、眼睛干涩发红、咽痛、口疮等。同时,心烦意乱、易怒、脾气暴躁、失眠心慌等情绪问题也会随之而来,这些都是气机运行失常的表现。长期如此,阴阳失衡加剧,血液循环受阻,为结节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深入探究发现,体内的这把“火”与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等密切相关,而火源主要源自肝和肾。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长期受压抑、烦闷情绪影响的人,肝气难以顺畅流通,从而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久了,又缺乏足够的津液滋养,便可能引发“郁久化热,久郁生火”。

肝经在人体内的循行路线广泛,连接着多个脏腑。当肝气郁结与脾虚痰湿相结合时,它们会沿着肝经寻找身体的薄弱环节进行破坏,乳腺、肺部、甲状腺等敏感区域因此成为结节的“易感地带”。

此外,肾作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经常熬夜、过度劳累或处于更年期的人,精血亏耗、肾阴不足,身体便如同干涸的土地般易于“起火”。这股火热之邪会进一步灼伤津液,促进痰液凝结,为结节的形成推波助澜。

因此,预防结节应从调畅情志、规律作息、滋养肝肾等生活细节做起。关注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及时掐灭体内的“小火苗”,让健康之树茁壮成长。



【专家档案】赵成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中医世家

资深老专家,中医世家,北京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从事中医临床近五十年经验,善于六经辨证,运用古法、古方治疗结节类、肿瘤类疾病,通过中药调理体质逆转癌前病变,消散结节。

擅长领域:擅长中药调理结节体质,对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以及胆囊息肉等其他癌前病变;擅长肿瘤术后中药调理,对改善术后不适症状、促进身体康复、减少复发有独特的疗效,以及中药治疗癌性疼痛、癌性发热等常见肿瘤并发症。

出诊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红旗中医医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