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以主力东渡黄河,大举奔赴抗日前线,除去必要的留守兵力外,最初进入山西境内的实际不足4万人。至百团大战即将打响的1940年初,八路军总兵力已扩大到近40万人!而同一时期,活跃在华中地区的新四军,却发展得比较缓慢,兵力数字只能用寒酸来形容!



(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底初建时,总兵力10329人有枪6000余支,大体跟八路军一个师的兵力相当,两年以后,东渡黄河仅9000余人的八路军第129师,已经发展到11万人枪,兵力猛烈扩张十倍不止!

而根据新四军军部的统计,1939年底实有总兵力49901人,大概是建军初期的四倍多,虽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可是跟华北八路军比起来,显然差强人意,须知华中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这样的成绩单,是很难令延安满意的。

同是我党领导的队伍,为什么两支部队的发展状态,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呢?个人看法,主要责任确实应由新四军实际领导人: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军分会书记、副军长项英同志承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项英)

一、新四军的发展遭遇困境

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在华中地区先后设立过两个“中央局”,分别是王明领导的长江局、项英领导的东南局,这两位书记都是“留苏派”,出于种种原因,他们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解,存在着严重偏差。

王明鼓吹:“一切为了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换句话说,就是要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所有行动,全部置于重庆的指挥之下,这与毛主席独立自主发展的理念,完全是相悖的,对重庆当局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华北八路军在延安强有力的直接领导下,受此影响较小,从1938年开始,放手发动群众,分兵壮大武装,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也不再依赖重庆拨发粮饷,相比之下,新四军却没有真正地放开手脚。



(陈老总)

第1、不愿也不敢以主力东进

顾祝同第三战明显包藏祸心,其给新四军划定的活动区域,仅限于皖南一隅,根本不具备良好发展的条件,延安迭电新四军军部,要求以主力东进到苏南地区,以及经营苏北,但项英始终不愿倾全力向东发展。

新四军在江南的三个主力支队,只有粟裕的“先遣支队”和陈毅的第1支队,真正果敢东进,并且在苏南建立了抗日根据地,而另外两个支队的骨干力量,一直留驻皖南山区,在皖南事变中大部损失。

第2、军部长时间滞留皖南山区

新四军和东南局的主要首长们,以及军部机关也没有及时东进,从而摆脱在皖南的不利态势,1939年整编后,军部率三个纵队六个团外加教导总队,近万人的部队挤在毫无回旋余地的山区,怎么可能有大的发展?

其中有三个团是建军早期的主力团,军政素质均佳,如果奋勇东进,至少能发展为三个主力旅!而陈粟偏师在苏北和苏南展开后,既缺部队也缺干部,可惜主力却迟迟没有东来,殊为遗憾。



(陈毅和项英)

第3、过分依赖所谓的正规渠道

叶挺军长多次登门找上顾祝同,催要军饷粮弹,一方面,证明重庆当局是故意卡脖子,以限制新四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新四军军部在独立自主上存在偏差,想通过所谓“合法”的渠道来生存和发展,简直是与虎谋皮。

甚至于处决第四支队司令员,叶项居然还要发电请示重庆军事委员会,这都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第4、缺乏能打硬仗恶仗的部队

新四军的建军基础,自然是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这些同志在忠诚和勇敢方面,无可挑剔,但也必须承认,游击习气比较严重,不太善于正规作战,毕竟红军最精锐的部分,都参加长征北上了。

缺乏能打硬仗和恶仗的部队,既影响自身的壮大,关键时刻也不能一击制胜,皖南事变期间,军部有几次机会突出包围圈,当面顽军兵力火力并不太强,然而叶挺几次组织强攻,都没有冲出去。

最后只能悲壮地分散突围,失败在所难免,不妨对比一下,长征路上的泸定桥和腊子口战斗,那都是千钧一发,所以绝境突击,必须有真正的拳头部队!



(新四军首长们)

二、八路军奉命南下驰援华中

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新四军发展状况不尽人意,延安方面当然着急,多次去电批评,可惜项英自恃资格老资历深,仍然固执己见,毛主席只好改变方法,出手对华中地区实施新的战略布局。

不久以后撤销长江局,重新成立了以少奇同志为书记的中原局,开始整合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力量;1940年5月延安电示东南局,再次强调了独立自主发展的方针,指出对于顽固派的进攻,必须坚决斗争。

最关键的一招棋,是训令八路军以有力一部,兼程南下华中地区,配合新四军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仅仅半月以后,八路军第二纵队12000余人,在黄克诚司令员的率领下,从冀鲁豫边区火速出动!



(新四军第3师师长黄克诚)

第二纵队的作战序列,包括第115师344旅和新编第2旅,都是老八路的底子,部队于6月到达安徽涡阳,与彭雪枫的新四军第6支队主力会师,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

根据上级指示,黄克诚率三个主力团月余后继续南下,跟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1大队、陇海南进支队会师,再与新四军第6支队一部完成合编,组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陈粟遂行黄桥决战时,该纵曾南下增援。

同一时间,李先念率豫鄂挺进纵队9000余人,进至平汉铁路以西地区,与彭雪枫第四纵队遥相呼应。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挺进华中的八路军部队,总数不低于25000人,有力地配合了新四军打开新局面。



(新四军第5师师长李先念)

至1940年11月,“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正式成立,叶挺、陈毅分任正副总指挥,少奇同志任政委,统一指挥陇海铁路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所有新四军和八路军的作战,该指挥部的成立意义极大。

叶挺将军主要留在皖南军部工作,因此总指挥部的日常,正是由陈老总和少奇同志负责的,而得到强援的新四军,这一时期在江北频繁打击日伪,发展势头迅猛,至1940年底总兵力增至88744人!

还不仅仅是数量翻了一番,期间一批八路军战将,以及参加过长征的红军骨干,终于与新四军部队实现了融合,使新四军的战斗力得到显著提高,八路军+新四军混合发展的模式,尽显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三、新四军发展驶入快车道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和三个纵队共9000余人,除1000余人突围外,牺牲被俘大部,损失堪称重大。而重庆当局以为,失去指挥机构的新四军,绝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

大错特错也!由于江北的战略布局业已完成,9000人不到的损失,只占华中我军总兵力的10%左右,远未到伤筋动骨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已形成了完善的领导机构和指挥体系。

因此延安在展开政治反击的同时,立即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并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少奇同志为政委,而军部重建的基础,当然是“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军部机关于1月25日进驻苏北盐城,新四军浴火重生!



(新四军第1师师长粟裕)

军部重建以后,也立即对所属部队进行了整编,将进至华中地区的八路军队伍,全部纳入新四军战斗序列,统一使用新四军的番号,部队共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

第1师 :师长粟裕 兵力11000余人

第2师 :师长张云逸 兵力18000余人

第3师 :师长黄克诚 兵力20000余人

第4师 :师长彭雪枫 兵力15000余人

第5师:师长李先念 兵力14000余人

第6师:师长谭震林 兵力6000余人

第7师:师长张鼎丞 兵力3000余人

独立旅 :旅长梁兴初 兵力5000余人



(新四军第6师师长谭震林)

上述总兵力已经突破92000人,其中属于新四军老底子的,只有第1师、第2师、第6师和第7师,合计兵力为38000余人,占比为41%;而第3师、第4师、第5师和独立旅,老底子都是八路军,合计兵力54000余人,占比高达59%!

也就是说,重建以后的新四军战斗序列,八路军成分已超过半数,黄克诚、彭雪枫、李先念、梁兴初等首长,也都是参加过长征的名将,两支部队互相取长补短,为新四军其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皖南事变发生后,重庆当局曾恶人先告状,诬指新四军为“叛军”,并宣布撤销该军番号,但在举国声讨之下,以及美苏等盟国所表达的强烈不满,这个事后来偃旗息鼓不了了之了。



(新四军第7师师长张鼎丞)

1943年,周副主席和林师长到访重庆期间,专门提出了“三发两编”的要求,即发饷、发弹、发药和增编为两个集团军的建制,既然第八路军已经改称第18集团军,那么另外一个集团军的番号,显然就是给新四军争取的。

不出意外遭到了拒绝,但是可以佐证,重庆当局对于撤销新四军番号一事,已然绝口不提了,狼狈莫此为甚,而重建以后的新四军,则继续战斗在大江南北,并且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至抗战胜利时,新四军主力部队发展到21.5万人,另有地方部队9.5万人,已是建军初期的30多倍!成为一支战略级的武装力量,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正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实现了大会师。

解放战争爆发时,新四军一部分比如第3师已开赴东北,成为东北野战军的基干力量,绝大部分演变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的所属部队,至于新四军的番号,一直到1947年初才正式撤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