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0时10分,一代伟人毛主席与世长辞。基于党和人民对毛主席无限深情的热爱,党中央决定用水晶棺保存毛主席遗体,让毛主席与世长存,让广大人民群众世世代代都可以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为此,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就成为万分重大的政治任务,时任副总理谷牧说:如果毛主席的遗体保护不好,我们就是千古罪人!


毛主席逝世


1976年9月9日下午,副总理谷牧紧急召见了北京市计委副主任韩伯平、石油化工部副部长陶涛等人,研究解决毛主席遗体保护这项紧迫而又异常艰巨的重大任务。

谷牧传达了中央的决定,9月11日至17日在人民大会堂让广大群众吊唁并瞻仰毛主席遗容,同时要做好长期保护毛主席遗体的准备工作。

谷牧强调,在吊唁和瞻仰期间,一定要保护好遗体,这是对党和全国人民负责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万无一失,不能有丝毫差错,如果毛主席的遗体保护不好,我们就是千古罪人!

韩伯平接受这项任务时,心情既悲痛又很沉重,忧伤与压力交织在一起。当时,韩伯平等人的主要任务有:一是要做一个安放遗体的玻璃棺;二是玻璃棺要隔氧还要降温。

毛主席的遗体放进玻璃棺内,既能瞻仰遗容,又能保护遗体。由于时间紧急,当时先是找到1925年苏联送给孙中山先生的水晶棺,但打开来看了之后,发现不能使用,只得放弃。

于是,决定做一个有机玻璃棺,但北京只有一个小厂生产有机玻璃板,最长的板也只有1.6米,玻璃厂的全体职工日以继夜,眼含热泪一边试验一边粘接,终于粘合成了有机玻璃棺。

接着,北京氧气厂和化工系统对棺内进行了充惰性气体的工作,使棺内含氧量降低到遗体保护要求以下。再接下来就是要给棺内降温,谷牧请来各方面制冷降温专家研究降温办法。


毛主席追悼会


最终大家做出了半导体制冷降温的设备,进行综合降温,使棺内温度稳定在7到8摄氏度,晚上可以降到6摄氏度。

石油化工部副部长陶涛接到任务后,当天和国家计委副主任袁宝华等人商定,制作一个带有有机玻璃罩的棺体,把毛主席遗体安放在里面。

陶涛很快就和化工部展览设计室的设计人员连夜赶制灵床,紧接着,她请有机玻璃厂的同志们加班加点,连夜赶制出来了有机玻璃罩,然后又请氧气厂提供了高纯度的氮气。

所有设备在9月11日凌晨全部准备完毕,科研人员还在灵床底座安插了胶皮管,让氮气缓缓输入棺内,既保证了棺内的温度,又使棺内的含氧量降到了最低点。

9月11日10时,吊唁活动正式开始。成千上万的人们在哀乐声中,在毛主席遗体前肃立、默哀。吊唁活动的第一天没有加盖棺罩,开动了全部制冷设备,以使大厅温度在15度以下。

但每一个人都是散热体,室内温度居高不下,当场演奏哀乐的乐器中喷出来的都是热气,大厅里的灯光很强,也散发热量,这些都非常不利于毛主席遗体的保护。

专家们最后建议,撤除乐队,改为播放哀乐;控制灯光总量,主要保证遗体顶上的那盏大灯;玻璃棺加盖有机玻璃罩,这样,就可以做到严格控制玻璃罩内的温度。


时任副总理谷牧


从12日起,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张任恩等人负责监测玻璃棺内的气体,预报遗体有无腐败物质产生,遗体的防腐是否彻底。他们每天都以报表向遗体保护专家们提供可靠的数据。

监测结果显示,玻璃棺内完全符合遗体保护的要求。同时,卫生部从各地调集了近30名临床、病理、解剖、组织胚胎、生化和微生物专家,共商毛主席的遗体保护大计。

13日,党中央成立了中央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在这场吊唁活动中,首都30多万人到场吊唁毛主席。追悼大会结束后,中央决定将毛主席遗体转移到一个代号为“769”的地方。

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下设的卫生保护组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吴阶平的组织下,边研究遗体长期保存的方案,边做实验。湖南一位教授还介绍了长沙马王堆女尸的研究成果。

专家们经过周密研讨和科学论证,最终提出了一种最可靠、最科学的方法:气态与液态相结合的方法。此外,还采取了物理的、光学的综合保护措施,并配有自动化仪器控制和监测。

这些自动化仪器仪表运行稳定、可靠,遗体保护所要求的参数一直都正常,毛主席的遗体保护情况良好,出色完成了保护好毛主席遗体的重大政治任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