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你是否参与了最近火爆全城的“寻字”接力?

在社交平台上,一位女士询问深圳网友,是否能发送一些地铁10号线站牌的图片,给她的姥爷——站牌名手写书法的创作者观看。

10号线那飘逸灵动又古朴风趣的地铁书法站牌,除“华为站”外都出自于76岁的姥爷的笔墨。

雅宝、双拥街、凉帽山、禾花、雪象......10号线的站名每一个都题写得如此古朴和调皮,为坐上此线的深圳人提供了心灵的慰藉。

现在,在深圳人的热情邀请下,这位可爱的姥爷,终于跨越半个中国,从山西来到我们最熟悉的深圳,和他书写的10号线地铁站牌合影圆梦。

姥爷圆梦了的笑容,印在深圳人的心海,网友们纷纷感叹:太美好了!深圳,真是一个有情怀的城市。

01

社交媒体的“寻字帖”

深圳网友接力助圆梦

时间回到一周前,3月27日,一位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求地铁10号线的照片。

“深圳地铁10号线,家人们,站名是姥爷写的,但是姥爷没有去过深圳,有没有朋友可以评论区发发站名的照片!!”

这位来自山西的网友张女士发帖时,肯定没有想到帖子会引发这么大的反响,在24小时内引爆深圳全城。

深圳网友们纷纷以“深圳速度”响应,“安排!”,白领利用通勤间隙拍摄岗厦北站牌,摄影师专程到冬瓜岭捕捉光影,甚至有家长带着孩子逐站打卡。

霎时间,10号线成了另一个深圳的另一个“翻身”,新晋为深圳热门打卡点。

短短时间,评论区增加了数百张10号线的站牌照片,10号线由姥爷亲自题写的23个站名全部集齐。


图释:张女士的小红书截图

大家拍的不仅仅是站名,更是一份替长辈圆梦的心意。

姥爷从那一刻起,不再只是张女士的姥爷,而由深圳人接力,成了深圳人的姥爷——大家都曾感动的10号线的笔墨,如今终于找到了源头。

“建议名字昵称带’雅’的同学到雅宝站打卡,这字体美好得像温柔地唤人家’雅宝’。”

“第一次留意到的就是双拥街!!心想怎么这地铁名那么好看!!”

“当时看到这些字体还在想深铁真有趣,设计很Q,让人印象深刻。”

“感觉’冬瓜岭’的字体、颜色和这个站名好匹配,真的像冬瓜。”

“像老茶馆的烟火气。”

深圳网友还热情邀约姥爷来深圳,称现在是深圳最美丽的季节,来深圳赏花,还附上了游览路线和天气指南。

“欢迎山西姥爷到深圳,到了深圳可以去莲花山、博物馆、东门老街、大小梅沙、等景点走走看看,这个季节在深圳旅游相当好。”


图释:张女士的小红书帖子评论区部分截图

姥爷没想到深圳网友如此热情,他深受感动。孙女张女士还重新发了一条帖子感谢深圳网友:

“没想到在小红书上随口一问,好多热情网友评论照片,每一张照片都像是打开了十号线不同角落的盲盒,惊喜满满。它们不仅是深圳人的热情和温暖,更是深圳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是无数人奋斗的日常。真心感谢每一位提供照片的网友,你们的分享让这个记录变得更加生动。没有你们,这个想法或许只能停留在脑海,姥爷也无法得知他的作品这么深受欢迎,再次感谢大家!”

人们从骨子里就偏爱花好月圆的结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山西小院里的76岁老人,通过屏幕触摸到了深圳地铁站里自己笔墨的温度。举手之劳,皆大欢喜。

这场自发的温情接力,更像是深圳人情味的传递。人们常说这是一座充满外来移民的打工城市,殊不知陌生人之间的互助才最显人情味。

02

六年前种下的种子

如今已硕果累累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姥爷跨越了半个中国,成为了深圳地铁的“隐藏设计师”?

姥爷录过一个视频,娓娓道来了黄土高原山西与滨海城市深圳的一线情缘

2019年,深圳地铁征集书法站牌,包括6号线一期20个站、二期7个站,10号线24个站等等。

姥爷在网上看到消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写了“光雅园”“禾花”两个站名投了稿,结果被选中了,很快就收到了书写10号线除华为站外的所有站名的通知。

2020年,姥爷去了卦山书画院,每天静下心在书院创作。

姥爷擅长繁体,而地铁站名大多要求简体,有些字于他而言比较生疏,他通过查字典、看书法作品集、多方查找资料,把每个字都落实了,练习了再开始创作。


图片来源:张女士

姥爷名为王朝珠,是山西文水县北白村人,现任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但对待每一个字都认真谨慎,坚持创作出自己的风格。

他出身书香世家,自幼临摹《张迁碑》《礼器碑》。兄长王朝瑞(山西画院原院长)教诲他,要写出自己的味道,让他摒弃模仿,在古代的隶书中融入那个年代黄土地的浑厚。

即便是在务农岁月,姥爷也坚持用树枝在田间练字。这种泥腿子书法家的执着,最终凝练成网友口中的姥爷体”——既有汉碑的古拙,又带着孩童般的圆润,像和熙的春风,拂过看者的心头。

2021年,深圳地铁10号线开通运营,地铁工作人员将10号线站牌的照片发送给姥爷留念,见证到笔墨刻上彩墙,成为永久的徽章,姥爷特别兴奋和激动。


图片来源:深圳特区报

而深圳人不仅仅满足于此,他们抓住了姥爷“没来过深圳”的字眼,纷纷呼吁姥爷快到深圳,感受这个最美季节里的春和景明。

深圳地铁也拿出了“深圳速度”,为了回应这数千公里的呼唤,迅速行动,真的把姥爷邀请来了深圳。就在4月2日,姥爷和家人落地深圳机场,接机的深圳人们看到姥爷,不禁热泪盈眶。

4月3日,姥爷在10号线的孖岭站开始了他的深圳之旅,他在孖岭站打卡合影,还表示圆梦的感觉真好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希望我的书法在深圳地铁的出现,能给下一代一个促进的作用吧,让他们爱书法,爱中华书法的瑰宝,中国人就应该把中国字写好。”


图片来源:深圳特区报

姥爷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殷切期盼,在深圳所到之处留下文化印记,是深圳人最生动的一节文化课。

在最美地铁站岗厦北站,姥爷倾情写下“情满鹏城”的书法作品,作为与深圳人的双向奔赴。

在深圳图书馆北馆“学人书房”,姥爷提笔写下“文津书海 翰墨风华”,赠予深圳图书馆北馆念存。

在为期4天的行程里,姥爷和家人还将奔赴深圳华为总部、甘坑古镇等地参观打卡,继续感受深圳10号线上的古色古香和赛博朋克。

03

深圳的温柔

藏在城市的细节里

在姥爷为深圳题写地铁站牌的事迹爆火之后,网友们对深圳的评论一反之前的“文化荒漠”的刻板印象:

“深圳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真是让人感动!”

“深圳的文化建设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点赞!”

“温暖的人,温暖的城市。”

有人说,原来一座城市的温柔藏在地铁站的细节里,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体现在地铁的细节里。

很多人不知道,在地铁站牌默认印刷体的年代,深圳在2004年便首创用书法书写站牌。21年来,深圳将书法站牌发展成为城市名片,让每一条线都具备不同的气质。

截至目前深圳地铁1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6号线10号线的66座车站站名,由来自全国各地的9位书法家题写实现了“全国书写深圳”的友爱。

如1号线除“世界之窗”站采用领导人题字外,其余站名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及深圳本土9位名家执笔。

6号线的站名,由河北武安的书法家李平安题写,采用的是盛唐时期颜真卿创立的颜体。在他笔下,站名丰腴雄浑,结构宽博大气,骨力刚劲有力,充满生命活力。


深圳地铁作为流动文化长廊,不仅仅是通勤的空间,更是文化传承的“博物馆”。

以车公庙为例,相传南宋末年,车公大元帅护驾宋帝南下避难,在辗转过程中不幸染病身亡。

深港一带的乡民视车公为忠义化身,将他奉为神明,修建庙宇祭拜。

为呼应这一历史背景,车公庙站特意采用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书写站名,并在站内设置了一副盔甲雕塑,增添了一番历史韵味。

沙井站则通过不锈钢镜面反射明代蚝墙遗址,展现深圳的“蚝乡”海洋文化渊源。

深圳地铁也经常性“整活”,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感——如过年期间,深圳地铁在地铁车门处张贴春联,在岗厦北站悬挂灯笼......


如果说地铁美学是城市文化的一个侧面,那深圳人的文化日常更能透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深圳人的文化生活早被编织成一张丰盛的“文化菜单,深圳读书月、深圳艺术周,日均的文化活动超过190场次,1-12月,月月不重样。

深圳人还拥有举步可达的“10分钟文化圈”,华侨城创意园的老厂房里,涂鸦墙与独立书店共生;南头古城的青石板路上,千年广府民居与当代艺术展对话;大鹏所城的海风里,非遗鱼灯舞与电子音乐节共振——传统与先锋的碰撞,让深圳的文化底色既厚重又鲜活。

最动人的细节,藏在街头微末。深圳中心书城的地面上,永远“长”满读书人;市民中心广场,持证的街头艺人低吟浅唱;华强北街头,公益钢琴被一个个普通的过路人弹响……


这座曾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城市,如今已成长为一片“雨林生态”。不同根系的文化在此交织,既有传统文化的深扎,也有创新枝桠的舒展。

当山西姥爷的笔墨与深圳地铁相遇,当务农者的书法梦与都市人的温情共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地域的对话,更是一座城市对“何以文化”的生动回答:包容每一份热爱,尊重每一次创造,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的参与者

深圳不只有搞钱,搞文化,同样很“卷”。

下一次,路过深圳地铁,看到深圳的站牌,想起姥爷的话语,我们不妨也放慢脚步,感受深圳文化的呼唤。

文丨白粥

图片来源 | 深圳特区报

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

转载需授权,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