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驳壳枪,大家都会想起很多经典场面,例如《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手持两把驳壳枪,把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再如《亮剑》中李云龙跟楚云飞大闹聚贤楼,手持驳壳枪干掉一大片鬼子后毫发未损,并且从容撤离。通过影视作品的宣传, 驳壳枪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此外,驳壳枪看起来也很威风,卖相确实好!不过从技术角度看,驳壳枪并非是军用制式手枪的首选,有不少缺点。个人觉得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数十万支驳壳枪其实不实用,还不如把其中一大部分换成步枪、机枪或者其他武器更实在。


李向阳手持两把驳壳枪

为什么这么说呢?说一下驳壳枪的缺点,大家就明白了。驳壳枪主要有这么几个缺点。首先是重心过于靠前,握持时不易掌握,影响了射击的稳定性。其次,该枪在射击时,枪口跳动幅度较大,难以控制弹道,进一步降低了射击精度。此外,体积偏大、随身携带不方便,如果是M712速射型号,装上20发弹匣后就更麻烦了。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成本问题,驳壳枪比其他军用手枪明显贵!

正是由于驳壳枪有以上这些缺点,所以在欧洲市场“叫好不叫座”,当时世界上大量采购的国家只有中国。为什么当时的中国反而会采购昂贵的驳壳枪呢?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由于军工基础薄弱,严重依赖进口武器。而驳壳枪凭借其威力大、装弹多、用途广泛等优势,迅速在中国市场风靡一时,成为各军阀争相购买的“香饽饽”。


驳壳枪看起来真威风

PS:20年代至30年代早期,轻机枪在军队中还未普及,像手枪营、手枪团这种编制还能发挥一定作用,用来突袭敌方步兵防线。一旦敌方机枪数量多了,就很难奏效了。到了抗战时期,纯手枪部队对抗轻机枪+掷弹筒的组合,冲上去根本就是送死。

当然国人很聪明,为了解决驳壳枪射击时枪口跳动过高的问题,创造性地发明了“横置枪身射击法”。即将枪身旋转90°,利用枪口上跳的惯性,将子弹“泼”向敌人,这种变通方法能有效提高射击稳定性和命中率。但是新手要掌握这个技巧需要时间,需要反复练习,在子弹不充裕的旧中国根本没有那么多弹药可供练习,只有少数人才有这个条件。所以别看旧中国累计装备120万支以上的驳壳枪,但在战场上真正能发挥出战斗力的并不多,军队中老兵比例也不高。很多时候就是看起来打得欢,但命中率极低。


20响盒子炮

具体可以参照抗战时期该枪的表现,当时我抗日军民装备了超过50万支驳壳枪,但战场上的表现差强人意。以1944年李家钰上将牺牲的战斗为例,在战斗初期,李家钰命令第532团担任掩护任务。当时日军发现了第532团团部,小股穿插进来的日军占据了制高点,导致只有驳壳枪的团部警卫排和团长彭仕复全体牺牲。随后,司令部的警卫连(人手一支驳壳枪)在阻击日军时也大部牺牲,连李家钰上将也阵亡。影视剧中几个人手持驳壳枪,轻松击毙几十名日军的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驳壳枪的作用被影视作品无限放大了。

可能有人要说,驳壳枪在敌后战场好用啊,例如《铁道游击队》里游击队使用20响盒子炮打得鬼子鬼哭狼嚎,跟机关枪一样猛!那是影视作品,拍给大家看的,大家去看看网上国外军迷操作快慢机的视频就知道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情。真实历史上的铁道游击队,是分短枪队和长枪队,短枪队平时执行侦察任务为主,真跟鬼子较量,还是以步枪、机枪这些武器为主的。


大红九

还有抗战时期,国军驳壳枪的配置也有问题,就是一线部队配备的驳壳枪数量并不多,步兵连中也就连、排级干部、机枪手才配备,总共就那么几支。大量的驳壳枪配备在警卫部队或者后方,警卫部队去前线作战的机会其实也不多(当然确实有,但也需要装备步/机枪、冲锋枪等武器才行,纯驳壳枪上去就是送死了),也就是说大量的驳壳枪闲置在后方。

只有将驳壳枪大量配备到一线部队手中才能发挥作用,类似二战美军给前线普通士兵配备柯尔特M1911手枪。柯尔特M1911手枪的11.43毫米大口径枪弹杀伤力大,日军被击中一枪就基本丧失战斗力。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在短兵相接时用柯尔特M1911手枪击毙了大量试图冲上来拼刺刀的日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