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今天,1975年4月4日,张志新殉难,那一年她才45岁。
1979年3月21日,辽宁省委为她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2019年9月25日,她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1975年4月4日,沈阳郊外的寒风中传来一声枪响。
45岁的张志新倒在血泊中,她最后的呐喊被残忍切断,行刑者为防止她发声,几个人将她按在地上,残忍地割断了她的喉管。这位女共产党员至死都保持着挺直的脊梁。
她的罪名,仅仅是说出了那个时代最朴素的真理。
一、觉醒者的困惑
1955年加入共产党的张志新,原本是体制内的忠诚干部。这个天津姑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与丈夫调任沈阳后成为辽宁省委宣传部干事,本可以安稳度过一生。
当1966年席卷全国的运动到来时,这个爱读书、善思考的知识分子逐渐发现异常: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被游街示众,群众组织陷入武斗,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最令她不安的是,连刘少奇这样的国家领导人都被随意打倒,而xian法明文规定的公民权利形同虚设。
在盘锦干校劳动时,她望着荒芜的盐碱地,向同事发出灵魂叩问:"国家这样乱下去怎么办?人民还能吃饱饭吗?"
她直言不讳地说道:“有很多事情,我不能理解和接受。每一个为共和国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都应该获得公正的历史待遇。”
正是因为她的这些话,触怒了当时在沈阳军区任政治委员的毛远新(毛主席的侄儿),最终导致了她的人生以悲剧收尾。
这些今天看来再正常不过的疑问,在当时却成为"反G命"的铁证。当专案组要她在"认罪书"上签字时,她写下:"强迫把真理说成错误不行,让我投降办不到!"
二、监狱里的思想者
1969年入狱后,张志新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审讯者用皮带抽打这个身高不足1米6的弱女子,强迫她跪在碎石上。但比肉体痛苦更残酷的是精神摧残——狱方不允许她阅读任何书籍,连《毛选》都被没收。失去纸笔的她,就用牙刷柄在水泥地上刻诗:
今天来问罪,
谁应是领罪的人?!
今天来问罪,
我是无罪的人。
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她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尊严:每天坚持梳理头发,把囚服叠得整整齐齐。
当看守嘲笑她"死到临头还穷讲究"时,她平静回答:"人活着就要活得像个人。"这种对人格尊严的坚守,恰是对那个扭曲时代最有力的控诉。
三、迟到的正义
1979年3月,任仲夷在辽宁省委常委会上拍案而起:"张志新同志是好党员!"这位省委书记顶住重重压力,坚决推动平反工作。
复查组发现,当年定罪的"证据"不过是她对某些政策的正常讨论。平反大会上,2000多名干部群众泣不成声,他们中很多人当年也曾参与批斗她。
最令人心碎的是她的子女。17岁的女儿曾林林在母亲死后才得知真相:当年被迫在"处决同意书"上签字时,她说的那些"划清界限"的话,都是老师事先教好的台词。
多年后已成为教师的曾林林说:"妈妈用生命教会我,说真话需要勇气,但沉默就是帮凶。"
四、穿越时空的警示
2019年"最美奋斗者"的称号,标志着历史对张志新的最终定论。
但她的故事远未终结,在互联网时代,极左思潮改头换面重新泛起。有人把爱国异化为排外,将讨论等同于背叛;用宏大叙事掩盖个体苦难,以集体名义剥夺个人权利。这些现象与当年迫害张志新的逻辑如出一辙。
在沈阳回龙岗革命公墓,张志新的墓碑上没有华丽墓志铭,只有简单的生卒年月。
但每个清明,总有人悄悄放上新鲜的百合花。
这些无名献花者明白:纪念这位为真理而死的女性,就是守护我们免于恐惧的权利。
正如她狱中遗作所写:"若痛苦能换来真理,我愿欣然承受。"
这不仅是个人选择,更应成为文明社会的集体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