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国以自力更生为由拒绝国际援助。
2008年汶川大地震,全球超过160多个国家和组织伸出援手,驰援四川。
2025年缅甸大地震,中国救援队携带1亿元物资星夜驰援。
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从拒绝国际灾难援助,到开放拥抱国际援助,再到积极参与国际援助,新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进程。在抗震救灾的国际援助上,咱们中国援助过哪些国家,又有哪些国家在中国发生灾难之际伸出过援助之手呢?朋友们,咱们今天就来一起盘点一番。我是青衫弹史,用中国视角看世界问题。全文共2800字,请耐心阅读,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哦~谢谢!
声明: 本文独家原创,内容引用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章结尾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禁止转载盗版,谢谢~从唐山到汶川
1976年7月28日,新中国的工业重镇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短短23秒时间,这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被夷为平地,242769名居民在睡梦中遇难,城市功能全部瘫痪。地震震感波及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全球震动。
当时的世界各国纷纷发来慰问,表示随时可以伸出援手,帮助中国渡过难关。然而,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明确指出:
自力更生的救灾努力说明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考验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说明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毕竟咱们国家对所谓的外国援助有着深刻而痛苦的记忆,一代文坛领袖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人们坚信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战胜一切困难,所以新中国以自力更生为由婉拒了国际援助。
1978年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思想也随之发生转变。
1980年夏季华北特大旱灾,将近2亿亩田地因为干旱近乎绝产。这一年,国务院批准了外交部与民政部联合上报的《关于接受联合国救灾署援助的请示》,表示可以适当争取联合国救灾署的援助。
这是新中国首次通过联合国救灾署传递求援信号,虽然1980年新中国还很谨慎地对待国际援助,只接受了联合国救灾署提供的2000多万美元的赈灾物资,中国开始打破固有观念,不再坚持独立地应对灾难,看待国际援助也更加积极,至少不再将国际援助视为政治立场问题,有着更加理性的考量,也有了更加灵活的应对方式。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火场总面积为1.7万平方千米,境内森林受害面积高达101万公顷。面对灾情,中国红十字会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受援请求,先后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捐赠了大量救灾资金、器材、药品和食品。或许得益于此次国际援助的成功案例,1988年国务院出台政策,表示如遇重大灾情时,可以主动接受各方面友好国家、地区、组织及个人的捐赠。
在此项政策的指导下,中国一改过去的有限受援的态度,开始更加积极主动的对接国际援助。1991年夏季华东爆发特大水灾,波及南方18个省市自治区,安徽、江苏两省受灾严重,安徽受灾群众多达4800多万人,占据全省总人口近70%,江苏全省受灾人口达42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
1991年7月11日,“救灾紧急呼吁”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民政部副部长陈虹在新闻发布会上向中外记者介绍灾情,并代表中国政府,紧急呼吁国际社会,向中国灾区提供人道主义的救灾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大规模、直接呼吁国际社会加以救助。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荷兰、德国、新西兰等国响应呼吁,先后捐赠总额达到5000多万人民币,从1991年7月11日到12月31日,中国共接受境内外捐款物合23亿元人民币,极大地缓解了灾情救援与重建工作。
或许上述这些灾难,已是太过久远的记忆,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还是发生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期,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地震灾难,让国人永远铭记在心。
2008年5月12日,当全国上下还在为奥运圣火传递所忙碌的时候,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多万人受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道路完全堵塞,空降兵15勇士从5千米高空舍命盲跳,只为打通救援线。
且不言国内的自救,我们来看看国际方面的援助。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接受了国际援助。
沙特阿拉伯,这个富有的中东国家,在汶川地震后展现出了极大的慷慨。沙特向中方捐赠5000万美元现金和1000万美元物资,折合人民币大约4.2亿,成为当时捐款数额最大的国家之一。沙特的援助背后,是对中沙两国兄弟情谊的有力回应,是对两国多年友好合作的深情回馈,毕竟沙特也交了多年的“党费”了。
日本,这个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在汶川地震后发生后,日本迅速做出反应,成为第一个到达灾区的外国救援队。5月13日,日本政府紧急提供了5亿日元的无偿资金援助和紧急救援物资,5月30日又再次追加5亿日元的支援 。日本救援队队员佐藤隆郎跪地徒手挖出遇难者遗体的照片登上《朝日新闻》,配文 “灾难面前,我们都是四川人”,这句温暖的话语感动了无数人。纵使日本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灾难面前,中日两国作为邻居,当守望相助。
俄罗斯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在汶川地震时也是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地震发生后,俄罗斯迅速捐赠了大量的救援物资,包括帐篷、被褥、食品、药品以及发电机等近150吨人道救援物资。俄罗斯还派遣了救援队伍和医疗队伍,积极参与救援和医疗工作。
巴基斯坦,这个被誉为巴铁的国家,在汶川地震中的援助行为更是令人动容。巴基斯坦政府迅速作出反应,不仅第一时间向中国提供了包括食品、药品和毛毯在内的大量救援物资,还倾尽国力,向中国运送了22260顶帐篷。这些帐篷并非全新采购,而是巴基斯坦军队和民间组织在过去灾害救援中使用过的,承载着巴基斯坦人民的深厚情谊。由于巴方运力有限,为了多装物资,甚至拆掉了运输机上的座椅,士兵们坐在货物堆上冒雨押运 。
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国内状况困难,面临蝗虫泛滥、粮食欠收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援助中国,巴基斯坦人民也纷纷慷慨解囊,为中国灾区人民奉献爱心。巴铁,不愧是巴铁,中巴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这是两国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生动体现,诠释了患难见真情的深刻内涵。
莫桑比克,这个非洲国家,常年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的国家和重债穷国,人均GDP不足500美元,民众普遍挣扎在温饱线上,收入低外债高。2019年,莫桑比克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456,位列189个上榜国家国家中的第181位,其贫困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莫桑比克政府发动全国力量,倾尽全力筹集4万元,送到灾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除了上述国家,全球大约163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向灾区提供援助,金额有大有小,物资有多有少,都是一份情谊。在人类有史以来的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社会团结互助,充分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谛。
中国援外
咱们中国在灾难之时,接受外国援助的同时,也在外国国家发生灾难的时候,提供援助,礼尚往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一个大国的担当。
2022年6月22日,阿富汗发生5.9级地震,中国第一时间宣布提供5000万元紧急援助。6月27日,首批物资穿越瓦罕走廊直抵震中,帐篷、毛毯、净水设备精准覆盖受灾最重的霍斯特省。阿富汗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当西方用制裁惩罚我们时,中国送来了活命的希望。
2024年12月17日,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附近海域发生7.3级地震,中国率先派出4名工程专家抵达瓦首都维拉港,开展重灾区建筑物结构科考、安全评估及次生灾害调查等工作。1月2日清晨,一架载有35吨紧急救灾物资的中国国际货运航空包机抵达瓦努阿图首都维拉港国际机场。
2015年尼泊尔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62人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成为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国际重型救援队,并且成功营救出2名幸存者。
2023 年土耳其地震中,中国迅速派出救援队和医疗队,提供大量救援物资,为当地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在援助模式上,以救人优先,不设政治条件,与一些西方国家将援助政治化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体现着大国的担当。
终章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地震等自然灾害已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孤立事件,而是对全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全球性问题。
从拒绝国际援助到主动接受国际援助,再到对外提供援助,随着中国的强大,更多的大国责任被扛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援助中得以实践。
地球越来越像是一个村,世界各国都将成为彼此紧密联系的邻居,守望相助才是正道,隔岸观火的思想不能有,毕竟谁也不知道灾难哪一天会降临自己的国家。
作者:青衫弹史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评论、赞赏,您的支持对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