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会议结束后不久,全面内战就开始爆发了。1946年12月,为了歼灭中共的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蒋介石政府发动了宿北战役,而在当时,这两只野战军其实已经统一由陈毅指挥。军情如火,陈毅一连制定了5个作战方案,上报党中央和毛主席阅览,但毛主席却一直没有回复,竟有置之不理的架势,陈毅左思右想,终于顿悟,立即将指挥权交给粟裕,并配合粟裕,为接下来的反击战营造良好的环境。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对陈毅制定的5个作战计划“不表态”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时是陈毅在军事上的“至暗时刻”,他与宋时轮发动的泗县战役,最终在桂军的反扑下失败,也没能挡住薛岳的“穿心战术”,丢失了两淮地区,使得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辖区被“一分为二”。在此情况下,陈毅其实正处于其指挥生涯中的“低谷”,在调整好之前,实在不宜轻易指挥重大战事,以免影响全局。



其次,当时的粟裕却打出了让毛主席都惊艳的战绩,他以3万兵力七战七捷,大破李默庵的12万人,还歼敌5万多,毛主席得知之后大喜过望,通令全军褒奖。

最后,在1946年9月,毛主席亲自下令,山野、华野两部“集中行动”,委任陈毅为司令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尽管毛主席做出了以陈毅为主的决定,但陈毅却力荐粟裕来指挥军事,而毛主席也同意了,在电报中明确点明,“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既然当时是陈毅处于指挥上的谷底,而粟裕的指挥艺术又处于巅峰期,再加上陈毅推荐粟裕主持军事,而毛主席也钦点粟裕“指挥战役”,因此当时国军发起“宿北战役”时,应该由谁来向中央提交“战役计划”?毫无疑问,应该是粟裕。



所以毛主席一直没有回复,希望陈毅自己“顿悟”,这样才不会打击陈毅的积极性,又能确保战事的顺利进行。后来陈毅还是顿悟了,他虽然是司令员,但主要是起着压阵、领班子的角色,而在军事上,应该交给木讷的粟裕。

在彻底明悟到这一点之后,陈毅将指挥权交给了粟裕,并为粟裕营造有利的指挥局面,因为当时山野、华野虽然合二为一,但两军磨合得并不好,连番号都不统一,各自都有自己的山头 ,“谁也不服谁”,难免就有一些矛盾和误会,加上两军合流之后,连续多次协同作战都没有取得战果,连续5个多月没有打过胜仗,士气比较低迷。

因此,此时就急需陈毅司令去调和,若是离开陈毅,军心不稳,粟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后来,在陈毅的配合下,在粟裕的指挥下,山野、华野终于赢得了宿北战役的重大胜利,全歼国军第69师,师长戴之奇吞枪自尽,中将副师长饶守伟被活捉。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毛主席非常高兴,他在电报中表示,苏沐前线歼敌2万以上,是一个大胜利,“于大局有利,甚好甚慰”。而此次大战的胜利,也弥合了山野、华野的分歧,两军最终拧成一股绳,后来就成为著名的华东野战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