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如是说:
我是家里独子,大学毕业后没有回到父母身边找工作,而是留在了上大学的城市发展事业(老家北方某省会城市,我目前生活在南方某省会城市)。期间,我保持着每年回老家看望父母一次的频率。
尤其在母亲生病住院那几年,我因为工作原因,并不能回到父母身边尽孝。在此情况下,父亲将当时照顾母亲的钟点工认作干儿子,且在母亲病逝之后,父亲索性让他干儿子住进了父母家。
父亲的干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父母身亡,这些年靠打零工为生,这辈子没有娶妻生子(大概是因为贫穷的缘故)。在母亲病逝后的那些年,父亲的干儿子负责着父亲的饮食起居。当然,父亲将他每个月的花销结余也全都给了他干儿子。对此,我没有任何异议。让我没想到的是,父亲竟然提前立下遗嘱:房子由他干儿子继承。
这件事是父亲病逝之后,我才知晓的。虽然对父亲有点怨恨,但面对遗嘱,我也无力反驳。
我就纳闷了:我明明是父亲的亲儿子,且是唯一的儿子,他为什么就没有想过把房子过户给我呢?
木子李情感浅析:
有人这样形容子女:子女就像“核武器”,虽然大多时候派不上用场,但能对身边人起到威慑作用。大概意思:仗着自己有子女,避免被一些欺软怕硬之人欺负。事实上,人们结婚生子,不仅仅是对生命的延续,也想得到养儿防老的反馈。遗憾的是,当今很多人对父母的态度:1)等父母年迈的时候,把父母送到养老院;2)因为和父母不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在孝敬父母层面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父母年迈的时候得了重病,在对子女指望不上的情况下,就会有这样的伤感认知:养子女还不如相对靠谱的邻居或义子(义女)。
当有些人在生活难以自理的情况下,得不到子女的照顾(甭管是因为子女本身不孝顺,又或者和父母身处两地,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候,父母就会产生这样的心态:谁能帮着我续命,谁就是我生命中的贵人。不排除这样一种结果:父母会将自己名下的财产留给那个在他们晚年对他们心细照顾的人。常见案例:总有一些人在病逝的时候,提前写好遗嘱,将自己的财产留给保姆。如此现象产生的两个原因:1)保姆在照顾这些老人期间,对老人无微不至,让老人感受到了保姆的实诚;2)子女对老人的冷漠,让老人寒心。
在你刚去外地上班那会,你父母或有这样的欣慰:觉得你特别有出息,也将你视为他们的骄傲。但在你母亲病重,你因为工作原因不能给予你母亲最起码照顾的时候,你父亲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觉得含辛茹苦将你养大,也没有多大价值。这时候,他被当时雇佣的钟点工即你父亲后来的干儿子的所作所为感动,并在认定等他年迈的时候也指望不上你的情况下,你父亲让对方住进了你父母家。在对方住进你父母家的一开始,你父亲肯定没有将房子过户到对方名下的想法,但通过多年相处,觉得对方配得上你父亲的那套房子,于是,就有了你看到的结果。
你确实是你父亲唯一的儿子,但你对你父母的养育之恩并没有实质性反馈,难道仅因为彼此之间有血缘关系,就想得到父母奋斗来的一切?心里话,我比较赞同你父母的做法,且希望很多老人都可以秉承:谁对你好,你对谁好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做子女的明白一件事:不是父母病逝之后,他们的财产就会自动进入子女的荷包,而是需要子女用对父母的孝敬来交换。这样一来,就可以遏制一些子女不孝顺父母的情况发生。扪心自问:这些年,你在你父母这里是不是大多数情况下都呈现着索取的姿态,而在付出层面则有些微乎其微。
一个较为残酷的现实:一些人,如果在年迈的时候,没有退休金,但有能应付养老的存款,子女就会想法设法把父母的钱占为己有,随后在尽孝层面呈现出不称职状态;倘若父母有高额退休金,子女则会把父母当作摇钱树,且给予心细照顾。其中的奥妙大家细品。人们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生活意识:疼小不疼老。想说的是,子女虽然是自己投入很多才成长起来的生命,但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也是付出了艰辛。所以,在父母年迈的时候,怎忍心对父母怠慢?并不觉得自己和父母不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可以作为不孝敬父母的借口,事实上,完全可以在父母年迈的时候,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
有心者,多远的地方都顺路;无心者,多近的地方都嫌远。所以,在孝敬父母层面,只有差钱,才是能拿到台面上的无奈理由,除此之外的一切理由都是借口。遗憾的是,总有一些人在对待父母层面秉承着这样的态度:不愿意在父母年迈的时候给予父母最起码照顾,却在父母病逝之后想独吞父母的家产。想问,这样真的好吗?在此,提醒一下做父母的:倘若你多子女,那个能陪在你身边的子女,就是最孝顺的。千万别因为和陪在你身边的子女有一些琐事上的争吵,就把那个一年只回家看你一次的子女视为最孝顺,否则,会寒了陪在你身边的子女的心。
编后语:
甜言蜜语或许对涉世之初的人比较受用,但对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很多年的人而言只会听听,因为在经历了太多事情之后,人们已经不太喜欢身边人给自己画大饼的举动,在意的是实打实的付出。为此,我们要清楚地明白,任何关系到了最后,也不过是相识一场,所以,关系的维持需要体现出相互。
作为子女,需要明白的事情:虽然说大多数做父母的在子女身上会呈现出春蚕到死丝方尽,但永远别觉得父母这样做属于理所应当。因为有些父母在子女这里并不会呈现“糊涂的爱”,源于他们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或会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谁对我好,我对谁好。在此情况下,倘若子女不劳而获的梦想落空了,只能是自取其辱。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