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都说普京手里有一张“车臣牌”,可你真要问问,那些车臣武士最怕谁?答案不是美国、不是北约,而是他们邻边的哥萨克!

这个骑马背枪的“边疆武装”,才是普京真正的底牌。比忠诚?他们能给他立雕像;比狠辣?战场见真章。



这群人,苏联没“整明白”,普京却喂得服服帖帖!

说起普京的“铁血底牌”,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车臣部队,尤其是卡德罗夫父子带出来的那帮肌肉硬汉,刀枪不入的模样。可如果把历史的镜头往东欧草原一挪,普京最听话、最能打、最不怕死的,另有其人——哥萨克。

这支队伍不是俄军系统里的“正规军”,但早在十六世纪,他们就已经骑马带枪在顿河边撒野了。

哥萨克人,原本就是游牧民族的混血后代,活跃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顿河下游一带。他们不姓氏,不族谱,全靠勇气立身。在沙皇俄国时代,哥萨克成了帝国东征南伐的马背铁骑。东打鞑靼,南下高加索,西掠波兰,北越乌拉尔。

十九世纪初期,仅顿河一系哥萨克就能调出数万人。每人一马一枪,出门打仗连工资都不要,土地、荣誉和宗教信仰,就是全部动力。



可苏联一建国,列宁同志第一批就点了哥萨克的“名”,直接启动“去哥萨克化”。1919年1月24日,布尔什维克高层通过了清算哥萨克的命令。顿河哥萨克成了重灾区,被扫荡、流放、枪毙,几乎整个族群遭到削灭。

可苏联没料到的是,这批人根本不是靠组织养活的,他们自带生存能力。哪怕分散、压制、撤编,哥萨克还能在农庄、集市和边境哨所里保住血脉。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突然发现,这些会打仗、能骑射、吃苦耐劳的哥萨克人用得上。于是大赦哥萨克,重新组建骑兵部队,参战。

二战期间,哥萨克组建了40多个师团,参与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关键战役。1945年5月9日胜利大阅兵上,哥萨克部队是唯一能高举沙俄军旗走过红场的队伍,地位显赫。



但战后,苏联又一次边缘化哥萨克。直到1995年,叶利钦才签署《哥萨克服役法》,恢复其正式身份。只是那个时期的俄罗斯,正值解体初期,政治混乱,军队松散,哥萨克组织再建不成气候。

真正把哥萨克“调教”回帝国中坚的,是普京。上世纪90年代末,普京刚掌权不久,国内接连爆发车臣恐怖袭击,莫斯科地铁、居民楼、军列频频被炸。

俄正规军调配困难、人心涣散。普京果断转向,找到顿河、伏尔加、库班几支“剩余哥萨克团”,给地、给权、给法案,让他们“编外带枪”,参与边境安全、反恐任务。

普京还为他们重建“军功体制”。2005年,他亲自推动《关于俄罗斯哥萨克人国家义务法》,明确哥萨克组织拥有地方治安、护林护边、文艺文化职能。自此,哥萨克不仅名正言顺,还能打能唱能抓人,成为俄政权体系里的“民间鹰犬”。



哥萨克组织结构也很特殊。他们自选“阿达曼”(首领),阿达曼对地方长官负责,但执行军令不走正规编制,而是听命于总统授权的“战略任务小组”。也就是说,哥萨克可战时服役,平时自治;总统有需要,立即开打,无需走议会审批程序。

哥萨克还保留了原始的动员制度。每个男性成年后登记兵役档案,平时务农、放牧、经商,一旦接到“紧急动员令”,48小时内即可集结。有人统计过,俄境内现有受过军训、具备战力的哥萨克人数超过92万。这不是一支部队,这是一个可以随时变身为“突击营”的民族。

而普京,需要的,就是这么一支——随叫随到、可战可撤的“秘密武装”。



谁让车臣“服软”?不只是普京,还有北高加索来的“战斗疯子”!

说到现代俄罗斯的“灰区战争”,车臣无疑是最深的伤疤。1994年和1999年,俄罗斯打了两场“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内战。第一轮俄军颜面扫地,车臣分裂势力趁机坐大,一度把格罗兹尼变成“独立共和国”。但第二轮就不一样了,这回,哥萨克人上场了。

1999年普京刚上任,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他在全国调兵遣将,常规部队先攻格罗兹尼,而深山打游击的事,全交给了哥萨克民兵。他们改装苏联遗留下来的BTR步战车,自带燃油、补给、夜视仪,在山地夜战中屡立奇功。



顿河哥萨克第四骑兵营,是这场战争里最出名的哥萨克部队。他们当年一个6人小队在达伊山口与2500名车臣武装展开对峙,3天坚守阵地,最终被俄空军支援救出。这场战斗被俄罗斯国防部记入“2000年十大关键战役”。

而车臣对哥萨克的恐惧,不止战场实力。哥萨克有复仇传统。在第一次战争中牺牲的同胞,哪怕只认尸不认人,哥萨克也会代家属报仇。

他们在车臣山地设伏、袭击补给、甚至潜入村庄抓人,干得比正规军还狠。英国《卫报》报道:2001年车臣武装组织贴出悬赏——凡能斩下哥萨克士兵头颅者,奖赏1500美元。这个数字,在当时相当于车臣家庭一年的平均收入。



普京当然知道哥萨克这张牌不好打——忠诚但不受控,能打但太莽。但他还是用了,因为他清楚,车臣叛乱分子根本不把正规军放在眼里,只有靠更狠的手段,才能压住局势。

在2003年卡德罗夫父亲被炸死后,普京全力扶持卡德罗夫之子接班,但同时继续派哥萨克部队镇守车臣外围边境。车臣表面稳定,实则铁桶包围。

北边是哥萨克控制的达吉斯坦高地,东边是印古什的混编防线,西边则是北高加索哥萨克村庄重重巡查。车臣青年想出逃,先得过这三道鬼门关。

在这场“围剿战”中,车臣武装屡屡陷入“游击式围猎”,从未正面交火,就已被消耗殆尽。可以说,是哥萨克这个“非正规”的狠角色,才让车臣在2009年被宣布“反恐胜利”。



乌克兰“阴兵借道”?哥萨克披着民间外衣冲在最前线!

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克里米亚“变色”,东乌武装起义。外界都以为俄军秘密入境搞破坏,可当时莫斯科口径统一:“俄罗斯在乌克兰,没有一兵一卒。”真是没有吗?哥萨克说,不是俄军,是我们!

东乌开打那年,顿河哥萨克、库班哥萨克组织,率先发起志愿者征召,武器由“爱国人士”赞助,运输路线由“民间力量”打通。

最早进入卢甘斯克州的非乌军武装,就是来自罗斯托夫的“敖德萨哥萨克支队”。他们宣布成立“东南人民共和国保卫军”,配备军服、军旗,指挥体系完备,不归俄国防部指挥,却执行克宫意图。



这不是“灰色地带”,这是“代打战争”。哥萨克成了普京可以无限使用、无限否认、无限感激的多面武器。

2015年,哥萨克又在叙利亚霍姆斯、拉塔基亚等地出现。他们不穿俄军军服,却开着俄式装甲车、打着东正教旗帜、配合俄空天军清剿极端组织。

普京出访时说:“我们有很多朋友。”谁是“朋友”?哥萨克不姓俄,俄军也不认他是兵员,但作战数据照样写上功劳。

哥萨克在外交上也“立了汗马功劳”。2015年,圣彼得堡哥萨克议会为普京立铜像,形象是身穿紫袍、头戴月桂冠的“罗马皇帝”。设计师戈尔什科夫说:“一年时间,才定下这个姿态。”而哥萨克议长说得更直白:“收复克里米亚,是普京的胜利,也是哥萨克的荣耀。”



谁是普京的“刀鞘”?谁是他“出鞘的战刃”?不是车臣,不是特种部队,是哥萨克。

他们不归档编制,却有实际动员力;他们不穿军服,却打得敌人闻风丧胆。他们就是普京亲手培养的“战场幽灵”,是俄联邦边界模糊政策的最佳执行者。

参考资料

哥萨克是车臣人的战争克星-文汇网-2018-10-25

扬云飞:从历史中复活的哥萨克军团-观察者网-2017-02-2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