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谢谢你,又让我的女儿美了一次,她最爱美了。”
“这才是我的宝贝,她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这是辛沙沙日常工作得到的反馈。每一声“感谢”的背后,都藏着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
35岁的辛沙沙是一名特殊“化妆师”,确切来说是一名遗体整容师。今年是她到济南市殡仪馆工作的第12个年头,其间为约15000名逝者送行,给他们整容、化妆,送他们体面地走完人世间最后一程。
4月3日早上8点30分,辛沙沙送下上幼儿园的儿子,到办公室换好工作服,仔细戴好口罩、手套,拉上化妆箱……记者见到了这个“大胆”的姑娘。
高考填报志愿时,一向很有主见的辛沙沙,瞒着父母填报了现代技术与殡仪管理专业。一切源于她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关于遗体整容师的报道。这次大胆的决定,为辛沙沙走向殡葬行业按下启动键。
“当父母知道后,好几天都没跟我说话”,辛沙沙苦笑。
“真正学这个专业、从事这份工作后才发现,过去从电影里、网上看到的内容,其实都对入殓师进行了一些艺术化呈现,和最初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从报考到从事殡葬行业的15年里,辛沙沙直言,父母一开始并不理解,其间自己也有过几次动摇。
大二到某殡仪馆实习的第一天,面对因意外事故身亡、头颅破损的逝者,辛沙沙战战兢兢、硬着头皮与师父一同完成遗体缝合、整形。当时,辛沙沙整个人都“麻”了。
在她犹豫是否要放弃当前专业、重新高考时,辛沙沙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一名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儿因车祸离世,女孩的母亲提出由女性遗体整容师为女儿遗体整容。
辛沙沙仔细研究了女孩生前的照片,尽力恢复女孩容貌,并给她穿上了她生前喜爱的衣物。当女孩的父母再次看到女孩遗体时,满眼泪水跪倒在辛沙沙面前,“谢谢你,又让我的女儿美了一次,她最爱美了。”
那一刻,辛沙沙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遗体美容这份工作的意义。
这样触动人心的瞬间,一直在发生。去年,辛沙沙到某医院给一位5岁的病逝女孩穿衣,女孩的父母情绪激动,不接受孩子离开的事实,更无法接受孩子因眼部肿瘤离世时的模样。看到此景,身为人母的辛沙沙十分揪心,凭借化妆技术基本还原了女孩患病前的可爱模样。
“这才是我的宝贝,她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看到整容化妆后的遗体,女孩母亲“哇”得大哭出来,释放出积攒已久的悲恸情绪,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
“正是这一个个瞬间,冲刷掉了工作带来的不快,源源不断地给我前行的力量。”辛沙沙说,作为女性遗体整容师,的确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残缺、腐烂的遗体,高负荷的工作强度,婚恋期的尴尬,周遭人的“敬而远之”……“但当我看到经过我们的双手让逝者体面走完最后一程,家属满含泪水不住地感谢时,我知道这份工作很有意义。”
“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最美青工”、“孺子牛奖”获得者……近年来,辛沙沙斩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她也经常应邀到学校、企业宣讲。
3月31日,辛沙沙跟随济南市总工会“筑梦泉城”劳模工匠宣讲团到济南二中宣讲。当台下师生为她热烈鼓掌时,这个平时面对遗体从容不迫的女遗体整容师,却害羞得红了脸。
“宣讲中,我注意到台下有老师在流泪;结束后,学生们跑来围着我要签名时,我有点意外”,辛沙沙不好意思地笑道,“这也说明我们这个行业在逐渐被认可、被尊重,真的很感动。”
当被问及未来打算时,辛沙沙从容且坚定:“就像我这些年来坚持的一样,继续做下去。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大众新闻·山东法制报记者 郭延冉 大众新闻编辑 刘宪伟 设计 吕文佳 张海飞 实习生 孙凯歌)
开屏见“好”|19年如一日守护植物人妻子,他说:她在家就在!
开屏见“好”|见义勇为成“传家宝”,爷仨时隔九年先后救人
开屏见“好”|“家电华佗”凭手艺走红网络,一个月涨粉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