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有很多著名的标签,比如十里洋场、百乐门和《夜上海》,然而,摩登外表下的上海硬核历史,却少有人知。事实上,一座上海城、半部民国史,全世界再没有第二个城市像上海一样,一次次改变着国家的走向。美国著名汉学家魏斐德的《上海三部曲》,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最真实的大上海。

三部曲说清民国的三大“根本转向”

·国民党最终失败的“第一推”,发生在旧上海:

都说1927-1937是国民政府“黄金十年”,但在《十年新实验》中,蒋一开始就坠入“林则徐陷阱”——左手新生活运动,右手“黄DD”。这十年的“体制化运作”,正是1937年大溃败的肇因,也是最终失去内陆的“第一推动力”。

蒋曾说:“若上海不能整理,则中国军事、经济、交通等,即不能有头绪。”一语成谶。



·中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其因种在1941年的上海租界:

读《孤岛岁月》要有心理准备,肺活量再大的人也会透不过气,本书让《上海滩》弱到爆鸡。从淞沪会战写到珍珠港,本书中会看到来自重庆、南京、延安的三股,英、美、法、日这四股,加上本地黑帮与外地帮会,形成空前绝后的多方大乱斗,无人确信自己是否还有明天,著名大亨被自家保镖刺杀,市长被自家厨师斩首,更有太多两党铁血交锋细节,使上海“24层的高楼底下是48层的地狱”。

但也在此极乱之境,租界助推蒋成为独立法人代表。不平等条约是如何被废除的?至暗则明,机缘却在这里。

·新中国的“斗争常青树”在此埋下深根:

《红星照耀上海城》,从1942年日本占领租界、上海彻底沦陷,写到1952年“艳阳高照”。如果说第一部是井查史,第二部是犯罪史,第三部就是间谍史——从在国民党各机关建立我们的秘密支部,一直到镇反、三反、五反,我档肃清全部“外敌”。

这十年尤其末三年给人们制造了全新体验:持续警惕非常重要,因为敌人到处都是,你的邻居很可能就是。“冤冤相报”得到史上力度最大的应用——大量莫须有的指控,导致后来每逢运动就必定覆盖全员、血雨腥风、不断升级。

▌魏斐德,“上海帮帮主”,海外中国研究首席权威

上海既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也是中西交往第一重镇,历史感和时代感的顶峰融合,使上海史成为显学,而这离不开魏斐德的《上海三部曲》。

魏斐德的上海史研究在海外地位极高,以他为首,伯克利分校因为研究上海史“人多势众”,被称为“上海帮”,他则是当仁不让的“帮主”。



▲美国“汉学三杰”:孔飞力、魏斐德、史景迁(顺序从左向右,中间为魏斐德)

魏斐德,生前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汉学三杰之一,第一个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和社科委员会主席的汉学家,1990年至2001年任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主任,退休之际被授予伯克利最高奖章。曾因身体原因与美国驻华大使之职擦肩而过。

文采斐然有趣,是历史学家额外的“美德”。魏斐德的每部作品都是纯学术之作,但同时每一本都精彩好读,翻开就会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高超的文字能力,甚至使他一度曾打算当一名作家。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魏斐德是1980年以来全世界最好的中国史学家。

美国汉学家欧立德说:“他所有作品都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平,西方的中国研究因为他的高水准才取得巨大进展。他走后,谁还能继续为我们讲故事呢?”

2006年魏斐德逝世,北岛写了一首《青灯》以纪念:“把酒临风,你和中国一起老去;长廊贯穿春秋,大门口的陌生人,正砸响门环......”

▌中美秘档合力打造,一套“天时地利人和”之书

魏斐德堪称语言天才,有底气坐在任何一家资料馆里,但对这套书来说,千金不换的是如下两批档案:

——1949年,上海租界警备处全部档案入台,之后转移到华盛顿秘存;

——1974年,和某“大秘”吃完饭三天之后,魏斐德得到里根政府的支持,“做梦都不敢想,进了北京国家档案馆。你不知道,接近中国档案,是多么富于挑战且令人兴奋的事情。”

基于此,书中对旧上海各行业、黑白两道各人物、极司菲尔路76号等各隐蔽处、顾顺章叛变和组织对叛徒的惩处等各遮盖处,才能做出最靠谱的叙述,任何一个细节都价值连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