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郑玺)“我们正在使用通过DeepSeek紧急开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克服语言障碍。”4月2日晚,中国驻缅甸使馆方面称,在缅甸7.9级地震发生后,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和北京语言大学迅速组建语言服务支持团队,利用DeepSeek在7小时内迅速开发出中缅英互译系统,攻克缅甸救灾语言关。
目前,缅甸已有700余人持续使用该系统,这也是中国大模型首次用于地震国际救援。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获悉,这一中缅英互译系统已于3月30日上线,在北京语言大学缅甸语留学生的支持下,目前可以为中国救援队提供50句应急中缅用语,并具备便捷的翻译功能,在此次救援中,成为中国救援队与当地人沟通的主要途径之一。
DeepSeek开发出的中缅英互译系统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通过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提供的链接进入系统,看到整体页面非常简洁。选择中缅互译后,在中文栏尝试输入“快撤离这里”,点击“翻译”,系统立马在右侧的缅甸语栏里显示转换出的缅甸语文本,下方还有“朗读译文”和“复制译文”功能,并附有发音提示。这也意味着,基于这些功能,救援队可以通过语音、文字等多种方式与当地人即时交流。
“传统的机器翻译依赖的是本地的知识库,诸如此次地震救援这样专业的场景(比如被救人员说话口齿不清、断断续续,救援人员专业名词较多),以及当地人常用的一些俚语,精准翻译存在难度。”参与此次语言服务支持的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韩林涛介绍,中缅英互译系统借助DeepSeek大模型,可以融合术语和已有的翻译模型,比传统的翻译质量更高,能较好满足救援队的需求。
此外,由于地震救援的特殊性,除了基础救援语言翻译,地震救援队还有地名翻译的需求。韩林涛通过DeepSeek读取地图的源代码,将地名翻译功能加入并上线。韩林涛表示,后期将会继续开源,让更多人知道并使用,帮助更多需要它的救援队。
除了语言支持,此次救援的背后,还有不少高科技装备的支撑。中国救援队依靠生命探测仪发现多位幸存者,来自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全功能地震救援车,集成破拆、搜救、医疗、电源保障等八大类功能,提升了救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