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只需要点击上方的蓝字《梅州V生活》关注即可
送衣送物、救助寻亲、心理疏导、护送返乡……这是梅州市救助管理站管理组组长陈涛的日常。陈涛是一名退伍老兵,退伍后的二十多年来,一直扎根在救助站,服务着一位又一位群众。
在2025年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命名了第十一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共58个标兵集体和54名标兵个人,其中陈涛受命名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个人。
陈涛(左一)细心服务困难群众。
细致入微工作 勤恳扎实为民
陈涛工作勤恳扎实,认真细致,这一点不仅深受被救助者们的肯定,同事们也深有体会。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吴焕松说,进入救助站后,自己时常与陈涛共同工作,在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他分享道,曾和陈涛搭档开展流浪人员的身份排查工作:“流浪人员说话是四川话口音,我们根据他的口述线索进行排查,确实有这个人和地址。多方联系后,我们让家属进行了视频辨认,家属当时说有点像。”
正当大家都以为寻亲成功时,陈涛却不同意排查结果,理由是该流浪人员四川口音不纯正,还需要二次排查,随后联系了熟知四川话的一位老乡。“当时我们认为有点多此一举,没想到老乡在与受助对象进行深层次的交谈后,告诉我们这个流浪人员会说四川话,但不是四川人,很多四川的土话他不会说。” 吴焕松说。
随后,吴焕松和陈涛再次对这位流浪人员进行身份排查,这次他们选择使用普通话交流,在交谈中陈涛突然叫停:他发现这位流浪人员口音与潮汕地区口音非常相似。
后来经排查,核实这名流浪人员就是潮汕地区某县人,而他之前四川话所述的姓名及地址是一同流浪的另一位流浪人员信息。在同样开展二次核实后,他们才将流浪人员安全护送回户籍地。“身份核查是非常严肃的一项工作,大家都对涛哥当时的决定佩服的不得了。这件事对我们整体救助组同事们的警醒作用非常大,大家也对涛哥的认真和细心感到由衷的佩服。”伊俊威副站长说。
20多年里,经陈涛查询核实身份信息的流浪乞讨人员达1722人,468人经他安全护送返乡。针对自己的工作,陈涛是这样总结的:“要静心气、专服务,有始有终,让救助工作充满温情。”
创新工作方式 扎实为民办事
作为一名深耕救助工作二十多年的“老黄牛”,陈涛打从心底里认定、热爱救助工作,“救助工作是可以帮他人克难渡厄的工作,群众合家欢颜就是对我们救助工作最好的肯定,也是我最大的追求。”
陈涛在工作中时常留意两个问题:困难群众迫切需求什么?如何真正的为困境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陈涛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式。多年来,他探索创建了“1+4+N”流浪乞讨人员主动发现救助机制,整合救助管理站,公安、城管、镇(街)、村(社区),和公益慈善组织、志愿者、热心市民等社会力量,进一步完善街面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的主动发现机制,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早救治、早转介”,切实维护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的合法权益。
同时,他助推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和组织联合巡查应急救助机制,使得救助服务工作能够更加迅速和精准地响应各种紧急情况,确保了救助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分配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此外,他还助推救助人员联合“双百工程”社工站社工力量定期入户走访,建立台账及时更新完善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核查外流人员送返前的有关信息,同时协同运用社工根据送返人员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个案服务。
多年来,陈涛坚持用热心爱心真心细心服务每一位困难群众,他的工作获得了多方的肯定。“我还会在继续做下去,帮助更多人,以实际行动传递爱心,传承雷锋精神!”陈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