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法鼓山位于台北近郊,山门庄严肃穆。圣严法师在这里驻锡多年,度化无数迷茫的众生。一个深秋的早晨,一位企业家登门求见。
他修行多年,每日诵经拜佛,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这让圣严法师想起了《楞严经》中的一段话:"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如何修得无上菩提?"
在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中记载:"持戒清净,如摩尼珠,能消灾难,增长福慧。"
圣严法师常说,修行如筑高楼,地基不牢,楼台再美也是虚幻。这个故事要说的,正是一个关于戒律、忏悔与救赎的传奇。
圣严法师在一次开示中,讲述了一位现代居士的亲身经历。这位居士名叫明心,是位成功的企业家。
深秋的一个早晨,明心走进了法鼓山。山间晨雾缭绕,红叶随风飘落。他的脸上写满了焦虑和困惑。
走进禅堂,他看见圣严法师正在为几位信众开示。法师身着灰色海青,面容清瘦却神采奕奕。明心等到开示结束,便上前顶礼,请求单独请教。
"法师,弟子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修行。每天诵《金刚经》、礼佛五百拜,布施也从不吝啬。按理说功德应该不小,可我夜夜失眠,总觉得修行没有受用。"
圣严法师双手轻轻搭在膝上,目光如秋水般清澈。"你修行多久了?"
"整整七年。皈依之后,我把家里客厅都改成了佛堂。请了整套金漆贴金的佛像,还装了最好的音像播放梵呗。每月初一十五,我都会请法师来家里讲经说法。"
法师听后,轻轻点头:"那《楞严经》中讲的'理事不二,行解相应',你可懂得?"
明心顿时语塞,额头渗出汗珠:"惭愧...这个...弟子对经义理解不深。"
"修行不只是表相。"法师说道,"你平日可有持守五戒?"
明心的眼神开始闪躲:"五戒...这个...不知为什么,我持戒总是不得力。每次发愿持戒,没几天就破戒了。我也很痛苦,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禅堂里一时寂静无声,只听得见檐外风铃叮当。圣严法师注视着明心,仿佛看透了他的心事。
"说说看,最难持守的是哪条戒?"
明心低着头,声音几不可闻:"是...第三条戒。"
法师的声音依然平和:"不要有太大心理负担。持戒如爬楼,总要一步一步来。我问你,你每天诵经时,内心是否清净?"
"说实话,经常妄念纷飞。有时候嘴上在念经,心里却在想着...其他事情。"
"原来如此。"法师微微颔首,"你可知道净戒、定力、智慧三者的关系?"
明心摇头。法师继续说道:"《大智度论》中说:'依因持戒,得生禅定;依因禅定,得生智慧。'三者就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那弟子该如何对治烦恼?我试过很多办法,念佛也好,诵经也罢,就是不见效果。"明心急切地问道。
圣严法师的眼神变得格外凝重:"明心,你听说过惟贤长老的公案吗?"
"请法师开示。"
"在唐朝年间,有位受人尊敬的高僧..."
善觉低下头,声音颤抖着说:"只是在不邪淫这一戒上,我做得不够好。常常与他人妻室来往,内心知道不对,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佛陀听完,不急不缓地说道:"你知道吗?持戒如同修建高楼,地基不牢,楼房再华丽也会倒塌。你每日诵经拜佛,就像在危楼上装饰,不解决根本问题,终究是徒劳。"
善觉听了,惭愧地垂下了头。这时,阿难尊者走了过来。他听到善觉的困扰,便向佛陀请教:"世尊,邪淫之业,果报如何?还请开示。"
佛陀环顾四周,看见不少前来问法的四众弟子也都竖起耳朵倾听。他缓缓说道:"邪淫之业,报应甚重。犹如野火烧山,能毁一切善根。"
圣严法师正要讲到惟贤长老的故事关键处,忽然一阵山风呼啸而过,禅堂的木门吱呀作响。就在这时,一位面色蜡黄、骨瘦如柴的老僧人踉跄着走了进来。
这位老僧双目含泪,直视着明心说:"施主,我知道你念了七年《金刚经》,拜了无数次佛,供养了众多僧人。可这些都治不了你的病根。你以为念经拜佛就能消业障?我看过你的牌位,你在五百年前就是我的徒弟。那时我们犯了同样的过错,以为日夜诵经就能解脱。"
老僧说到这里,身子剧烈颤抖起来:"七世轮回,我们都在重复同样的错误。施主,你可知道为什么圣严法师说邪淫之过,报应最重?为什么说念经拜佛都不起效?"
明心浑身发冷,老僧的话像闪电般击中了他的心灵。
就在这时,老僧从衣袖中掏出一卷泛黄的经文,颤巍巍地说:"这是当年济公活佛留下的无上法门,专破邪淫之业。只此一招,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