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又到了每年春暖花开的三月,本该是大学生们在招聘市场上大展拳脚的时候,今年的济南春季招聘会,现场的气氛却多少有点不一样。

一边是名校博士毕业生默默收起被省重点中学拒之门外的简历,另一边某旅游公司打出月薪6000元,不缴公积金的牌子,展位前却排起了能绕好几圈的长队。

更别提不久前南京某高校那月薪4000元硕士勤杂工的消息,难道就业这么难了吗?



大学毕业找工作难

2025年3月底一则济南招聘会的在网上火了。

里32岁的小李(化名)手握国内顶尖985高校的博士学位,站在济南市实验中学的招聘摊位前,最终等来的却是简历被婉拒的结果。

理由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中学教师岗位现在居然要求博士后起步了,这让小李百感交集。

六年前他为了深造,放弃了一家企业开出的诱人高薪,怎么也想不到,现在博士学位连中学的门槛都迈不过去了。



小李的遭遇不是个例,招聘会上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HR就直言不讳:去年招来的硕士生,很多连实验室最基础的操作都搞不定,今年我们决定只要博士

这话听着扎心,却也出一种趋势:学历门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通货膨胀,回想2013年,哈尔滨出现29名硕士争抢环卫工事业编的新闻,当时已让人哗然。

可到了今天,别说环卫工,就连一些看似普通的岗位,门槛都悄然抬高到了博士,甚至更高。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今年3月初发生在南京的一件事,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其博物馆招聘一名勤杂工,开出的条件是月薪4000元,要求应届硕士学位。

不仅如此,年龄还不能超过35周岁,这消息一出,网上瞬间炸开了锅,虽然学校很快回应说招聘信息已作废,并删除了公示,但这起事件暴露的问题却实打实。

一边是用人单位迷信高学历,用文凭来装点门面,哪怕是个勤杂岗位,另一方面,又想用极低的薪水来收割高学历人才。



这种模式完全无视培养一个硕士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简单粗暴地把学历等同于能力,又用低薪抵消学历价值。

矛盾做法背后是僵化的管理思维在作祟,这种现象的蔓延,恐怕也是考研热居高不下的原因。

让许多人读研不是出于学术兴趣,而是为了在就业市场上获得一张看似更安全的入场券,哪怕这张券的性价比正在急剧下降。



白领起薪逼近底线

学历门槛在飙升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毕业生们能拿到的薪水却在大跳水,在济南的招聘会上,二本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小王(化名)就深有体会。

她跑了一天,和四家明确承诺缴纳五险的企业谈了谈,结果发现,其中三家给出的试用期工资,居然就是济南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2100元

这让她心里凉了半截,五险听着好听,但这工资水平,在济南生活下去都成问题。



还有一家传媒公司,号称高薪招聘剪辑师

仔细一问才知道,所谓的高薪背后还需要员工自己承担一部分设备租赁的费用,算下来实际到手的钱根本没多少。

这些还不是最让人沮丧的,2024年济南市企业给硕士研究生开出的平均offer月薪是5387元,这个数字甚至已经低于同一时期外卖员收入的中位数。



这意味着寒窗苦读多年拿到的硕士文凭,在薪酬上可能还不如风里来雨里去的体力劳动。

这并不是说体力劳动不值得尊重,而是这种现象,确实让很多投入了大量教育成本的家庭感到失落。



有网友尖锐地指出,现在很多企业热衷于用实习生来顶替正式岗位,拿着最低的工资干着最多的活,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剥削。

当五险一金都开始变成一种需要努力争取的福利,而不是理所应当的保障时,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政策暖风吹向就业寒意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地政府当然没有坐以待毙,纷纷出手想要改善情况,就在济南大学3月28日举办的春季双选会上,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海南省政府带着企业组团来了,打出了吸引人才的旗号,江西南昌更是直接亮出了温情招牌,带来了10条人才新政和25家企业。

山东省内的城市也不甘示弱,邹平市直接把硕士研究生每月7000元,本科生每月3000元生活补贴的巨幅海报摆在了显眼位置。



这补贴力度在整个招聘会都相当厉害,淄博市也组织了35家企业,开着高校人才直通车浩浩荡荡地来了。

这些由政府牵头,组团进高校招聘的行动,确实给企业省去了不少麻烦,也为招聘增加了信誉背书。

政府的积极姿态和真金白银的补贴,给求职市场带来了一丝暖意,但这股暖风能改变整个就业市场上的寒意吗?



政府组织的招聘会固然热闹,提供的岗位和补贴也颇具吸引力,但这些资源其实也只能惠及一小部分普通的毕业生。

那些在普通招聘会上遭遇学历歧视,薪资打压,经验壁垒的学生们,很难感受到这份温暖。

更深的问题在于,这些引才政策似乎并不能真正解决就业市场存在的矛盾,看不见的壁垒还是存在,都在等待着解决。



比如教育部明文规定不得以毕业院校,学习方式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选择性忽略。

又比如不久前某央企被曝出子弟岗录取率超过60%,这都能看出就业市场的公平性是不是有问题,所以说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路,还有很长,充满崎岖。



结语

十年寒窗在残酷的市场逻辑面前似乎正变得黯淡,学历的价值,劳动的价值,甚至体面生活的定义,都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重塑。

当硕士扫大街,博士当中学老师门槛还不够不再是新闻,硕士勤杂工这样的事情频繁上演,我们除了唏嘘和焦虑,更应该保持警惕。

但是破解就业困局,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教育部门,用人单位,政府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文章信源

@山财大王 冰冰

齐鲁壹点2025-03-29:地方政府大学招聘会上“较劲”,有的为本科生开出3000元月补



界面新闻2024-09-19:研究生数量超本科,学历贬值时代到了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