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政坛,一群人物始终活跃在“台独”最前沿,他们的名字早已成为两岸关系中无法回避的焦点。
这些人,不仅公然挑战“一国两制”,更通过一系列举措,深刻影响了两岸的未来走向。
吕秀莲、苏贞昌、游锡堃、蔡其昌等人,他们不仅在岛内推动“台独”议程,还极力寻求外部势力的支持,试图在全球范围内为台湾的“独立”营造政治空间。
更令人不解的是,某些政治人物的家族背景与中国大陆的联系极为深厚,他们的选择是否是为了个人利益,还是另有隐情?
“本土清廉”人设崩塌?
陈水扁这个人,学法律出身,后来一步步走上台湾地区的领导岗位。
在他任上,他花了不少力气去推动所谓的“正名运动”,试图在称谓和标识上做些改变。
可就在他大张旗鼓地搞这些政治动作的时候,他家里人却接连不断地惹出了麻烦,让外界议论纷纷。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女婿赵建铭的事儿。
那是在2006年,赵建铭因为卷入了“台开内线交易案”被判了三年半。
这事儿可不小,一下子就成了全台湾关注的焦点。你想想,作为当时的“第一家庭”成员,女婿因为经济犯罪被判刑,这得多大的冲击力?
当时的《中国时报》反应特别快,抓着这个事儿不放,连续三十天都在头版大篇幅地追踪报道,把案子的来龙去脉、牵扯到的各方人物都挖了个底朝天。
一时间,这场突如其来的家族丑闻闹得沸沸扬扬,几乎盖过了陈水扁其他的施政风头,给他的任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就在女婿这边官司缠身、舆论哗然的同时,陈水扁远在美国留学的儿子陈致中也没闲着。
媒体很快就爆出来,说陈致中在美国那边过得挺滋润,开着名贵的保时捷跑车,还时不时地出入赌场这样的场所。
陈水扁从政以来,一直给自己贴的标签是“本土”、“清廉”,努力塑造一种亲民、简朴的形象。
可他儿子在美国这种奢华的生活方式和涉足赌场的行为,跟这个形象形成了太鲜明的对比,简直就是一种讽刺。
从《自由中国》到“两国论”
李登辉的早期生涯,可以看到他与二十世纪中叶台湾一股重要的自由主义思潮产生了交集。
当时,由雷震先生创办的《自由中国》杂志,是岛内倡导民主宪政理念的重要阵地。
这本杂志集合了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对时局有着敏锐的观察,并勇于发声,呼吁建立更为开放和符合宪政原则的治理体系。
根据资料,李登辉在那个阶段曾参与了这本杂志的部分起草工作,这表明他至少在形式上接触并参与了当时关于民主宪政的讨论。
《自由中国》的命运多舛,它所坚持的理念和直言不讳的批评,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并不被容忍,最终因为其鲜明的主张而遭到了查禁的命运。
数十年过去,李登辉已然登上台湾政治权力的顶峰。
到了1999年,他做出了一个震惊各方的举动——公开抛出了所谓的“两国论”。
这一论述的核心意涵,是试图将台湾与中国大陆定义为两个互不隶属的“国家”,这直接挑战了长期以来两岸关系的基本框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知,瞬间在台湾内外引发了巨大的波澜和争议,两岸关系也因此骤然紧张。
几乎在同一时间点,李登辉的个人著作《台湾的主张》的日文版本,恰好在日本东京的图书市场上相当畅销。
其中,一个特别引起学界关注和辩论的观点,是他将台湾的历史地位与古代的琉球王国相提并论。琉球王国在历史上曾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后来被日本吞并。
这种将台湾与琉球相提并论的论述,被广泛视为是为其“两国论”制造历史依据的一种尝试,试图从根源上切割台湾与中国的连结。
“维持现状”下的暗流涌动
蔡英文的执政时期,其两岸政策的核心词常常围绕着“维持现状”。
在她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以及卸任后担任“中华文化总会”会长期间的一系列言行,使得外界普遍认为,这种“现状维持”的表述之下,潜藏着推动“隐性台独”的实际意图。
时间来到2016年,她刚刚就任不久,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就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她公开表示,台湾方面不会接受一个承认“九二共识”的明确期限。
紧接着,她又抛出了所谓“不同的中国观”的概念,试图在论述上将台湾与中国大陆进行区隔。
她还直接向其所属的民进党发出呼吁,要求全党要团结一致,“力抗来自中国的压力”。
这一系列强硬的措辞,与她竞选期间相对模糊的表述形成了对比,预示了其任内两岸政策的基调。
同年稍晚的“双十节”演说中,蔡英文提出了所谓的“新四不政策”(承诺不变、善意不变,不会在压力下屈服,不会走回对抗的老路)。
结合她之前的言论以及当时的两岸氛围,这种表述被批评为颠倒是非,特别是将大陆方面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必要行动,歪曲解读为是大陆单方面在“破坏现状”。
这种叙事策略,旨在将两岸关系紧张的责任推向大陆一方。
紧随蔡英文路线,并在2024年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赖清德,则在竞选过程中展现出更为直接和强硬的姿态。
在候选人的电视政见发表会上,他毫不掩饰地对大陆进行言语攻击和污蔑,并且公然喊出了“两岸互不隶属”的主张。
同时,他还对旨在促进两岸经济合作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进行了恶意的歪曲和抹黑,以此来煽动岛内民众对大陆的负面情绪和两岸之间的对立。
赖清德上任后,虽然口头上宣称会坚持蔡英文时期的“四个坚持”立场,并延续其两岸路线,试图展现政策的连续性。
但他一方面紧抱其“台独”立场不放,另一方面又抛出了所谓“亲中爱台”这样被外界视为极其矛盾和荒谬的口号。
这种做法被严厉批评为是企图用华丽而空洞的辞藻来掩盖其分裂国家的真实意图,是一种自相矛盾、意图欺骗岛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政治话术。
“台独”急先锋的言行录
在台湾政坛中,存在一些长期将自己定位在推动“台湾独立”最前沿的人物,他们的言论和行动构成了观察“台独”势力发展演变的一个窗口。
其中,吕秀莲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早年曾远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攻读法学硕士学位,其毕业论文选择的研究方向是清代台湾的移民社会结构,这是一个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的议题。
这段学术经历似乎并未影响她后来的政治选择。
这位给自己贴上“祖母绿”标签的政治人物,数十年来一直活跃在“台独”活动的第一线,成为该阵营中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根据记录,自1999年起,她便频繁地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多次前往美国进行游说活动。
她的目标非常明确,即试图借助外部势力,特别是美国的力量,来实现其所追求的“台独”目标,为台湾谋求所谓的“国际承认”。
在美国活动的同时,她在台湾岛内也毫不避讳地、持续地宣扬“台湾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论调,从根本上否定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一个中国原则。
她的这些言行,不仅挑战了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也被视为对国家主权和民族感情的公然践踏。
《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对其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指出她执迷不悟地沿着“台独”的道路走下去,是背叛了自己的祖先和中华民族,最终只会落得身败名裂、被历史和人民唾弃的下场。
与吕秀莲类似,苏贞昌也是一位在“台独”道路上行进多年的资深政客。
他在2012年再次执掌民进党主席一职后,其“台独”立场变得更加清晰和强硬。
他公然否定台湾是中国一部分这一基本事实,并将“台独”理念作为其核心政治主张,紧紧拥抱。
为了寻求外部支持,他积极寻求美国的介入,希望将台湾纳入当时美国所推行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框架之中,以此抬高台湾的战略地位,并为“台独”争取更大的国际空间。
他还明确表态支持台湾加入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试图在经济上减少对中国大陆的依赖,强化与其他国家的联系,这些举动被认为是其分裂国家本质的彻底暴露。
到了2019年,苏贞昌出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长”,掌握了更大的行政权力。
在此期间,他更加频繁地操弄“反中”“抗中”的政治议题,试图通过激化两岸矛盾来巩固自身及民进党的政治地位。
鉴于其一系列恶劣行径,2021年,大陆方面正式将其列为“台独”顽固分子,并明确宣布禁止其本人及家属进入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然而,这并未阻止他的政治活动。2024年,赖清德上台后,苏贞昌被聘任为赖清德办公室的“资政”,继续在台湾政坛发挥影响力。
同年,他再次被中央台办、国台办和公安部点名,公示为“台独”顽固分子,显示了大陆方面对其分裂行径的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
游锡堃担任民进党主席期间,主导炮制了一份极具争议和分裂色彩的“正常国家决议文”。
这份文件系统性地阐述了民进党的“台独”理念,妄图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台湾社会的各个层面,全面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割裂台湾与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的联系。
为了给这一理念造势,他还亲自出面创办了名为“正常国家促进会”的组织,公开为“台独”主张摇旗呐喊,聚集同道中人。
其后,当游锡堃当选为台湾“立法机构”的负责人后,他掌握了推动立法议程的权力,其谋求“台独”的行动也变得更加变本加厉。
他积极推动在“立法院”内成立所谓的“修宪委员会”,试图启动“修宪工程”,目标直指修改敏感的“宪法”条文,为实现“法理台独”铺平道路。
此外,他还主导修订通过了“民法”的部分条文,将岛内的公民投票年龄从二十岁下调至十八岁。
这一举措表面上看似是赋权年轻人,但结合其整体的政治图谋,被普遍认为是处心积虑地为“台独”势力培养和争取年轻选票,为其系统性地、长远地谋求“独立”打下社会基础。
2024年,中央台办、国台办的官方网站上线了“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的专题栏目,游锡堃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公布的名单之上。
另一位在推动“台独”议程上表现活跃的是蔡其昌。
他在担任“立法院副院长”期间,利用其职位影响力,多次在涉及两岸关系的敏感议题上发表极端和挑衅性的言论。
特别是在2022年,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严正警告,执意窜访中国台湾地区,这一事件严重违反了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给台海和平稳定带来了巨大冲击。
在这次极具争议和破坏性的窜访事件背后,蔡其昌扮演了积极推动和配合的角色。
他大言不惭地宣称要进一步深化所谓的“台美关系”,并公然鼓吹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他的种种言行,无疑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的严重破坏,更是对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一种背叛。
历史印记与现实选择
被称为“台独”大金主的辜宽敏。
他的父亲辜显荣,在20世纪初叶,曾在繁华的上海外滩开设了一家名为“和泰商行”的企业。
在那个时代,这家商行是连接海峡两岸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枢纽,促进了当时的经济交流。
到了辜宽敏这一代,他却选择了一条与父辈迥异的道路,成为了“台独”理念的坚定支持者和重要的资金提供者,致力于推动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分离。
另一位人物吴澧培的故事,他在美国积极活动,创办了一个以推动“台湾独立”为宗旨的组织。
这个组织的办公地点选择,却出人意料地设在了纽约唐人街福建会馆的旧址。
福建会馆,顾名思义,是源自中国福建省的同乡会所使用的场所。
将一个旨在分裂中国的组织,设立在这样一个充满中国元素、象征着同乡情谊和文化根源的地方,其间的矛盾感不言而喻。
根据公开资料,他操盘生涯中一个相当成功的投资案例,竟然是购买并持有了中国大陆著名品牌——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的股票(H股)。
一位日后积极投身“反中”“谋独”活动的人物,其财富积累的一部分竟得益于对中国大陆优质资产的成功投资。
参考资料:[1]段磊,熊鸿亮.以“民主”为核心的“台独”话语体系批判[J].台湾研究集刊,2025(1):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