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不一般,老人说“60年不遇”,3人不上坟、3人必上坟,指哪些人?今年清明节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清明节,这个特殊有几个层面,老人说着是“60年不遇”的清明节,这天在民间也有很多传统的习俗和禁忌,清明节扫墓、上坟祭祖是传统习俗,但这个习俗也是很有讲究,下面一起来探个究竟吧:



今年清明为什么60年不遇?

今年清明的特殊性,在于"双春闰月"与"晚清明"的时空叠合。农历甲辰年因闰二月设置,形成"岁首立春、岁尾再春"的双春奇观。清明推迟至农历二月廿六交节,这种"闰月晚清明"的天象组合,需月亮绕地1170圈(约60年)方能重现,正应六十甲子之数。所以说今年的清明节是“60年不遇”的。



3人不上坟:

在《淮南子》"春生夏长"的训诫中,孕期需避地气升腾,老者当存先天元气,幼儿宜守纯阳之体。

1、孕妇

清明节孕妇不宜扫墓的习俗,蕴含双重生命智慧。传统视角中,墓园阴湿之气与孕妇需护养的胎元相冲。再加上扫墓山路跋涉、情绪波动及香烛烟尘皆可能影响母婴健康。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对生命周期的敬畏——腹中新生命象征未来,扫墓追思连接过往,两者在时间轴上形成微妙平衡。古人以经验智慧构筑的生命保护机制,将阴阳时序观融入日常礼俗,展现对生命传承的珍视。



2、70岁以上的老人

清明节70岁以上老人不宜扫墓,传统文化认为墓园属"至阴之地",老者阳气渐衰需避阴气侵扰;还有一点是考虑到山路崎岖、祭扫劳顿易引发健康风险。老人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此农耕文明对长者的特殊保护机制,"尊老不涉险",体现对生命暮年的温柔守护。



3、襁褓中的孩子。

清明节襁褓婴儿不宜扫墓。民俗认为婴孩"囟门未合",易受外界气场扰动;中医理论强调幼儿"稚阴稚阳",需避寒湿阴气。扫墓常涉山路颠簸、烟尘刺激,不利婴儿健康。习俗本质是古人以经验智慧构筑的婴幼儿保护机制,将对生命初期的珍视融入岁时礼俗。



2人必上坟:

1、家里的男丁长子

男丁长子主祭的习俗,作为家族嫡脉象征,长子执香火、诵祭文的行为,实为血脉传承的具象化仪式。《礼记》载"嫡子主器",赋予其守护宗庙的责任。农耕社会中,长子往往熟知祖坟方位与家族历史,其主祭既维系着墓地修缮等实际功能,更通过仪式强化家族记忆链条。这一传统非封建残余,而是将个体生命嵌入文明长河的文化纽带。



2、想要添丁子女的人

清明节求嗣者祭祖,蕴含生命接力的双重意义。传统观念中,祭扫是与祖先"对话"的特殊契机,求子者通过除草添土等仪式,象征为家族血脉"培土育苗"。民俗学者发现,闽南地区祭品中必有红枣花生(早生贵子),客家人则会在祖坟挂"添丁灯"。这种行为既是向先祖传递延续香火的祈愿,也是通过参与家族仪式获得心理认同,在阴阳两界间架起生命传承的桥梁。



3、家中发达的人

清明节发达者祭祖,承载"报本返始"的伦理传统。儒家"饮水思源"思想下,显达者归乡扫墓既是对祖先荫庇的感恩仪式,也是向族人展示"富贵不忘本"的道德示范。江浙富商重修祖坟时必携族谱,晋商祭扫必分"利是"于亲邻,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回馈,将个人成功转化为家族共荣。

LIly美食谈碎碎念:

以上就是关于清明节的简单介绍,并且附上了清明节扫墓上坟的一些传统禁忌,老传统要懂得遵循,也是有其中道理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