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远游
编辑 | 阿树
当地时间4月2日,特朗普酝酿多时的关税大棒,终于落了下来。
最低10%,最高近50%;所有外国汽车及零部件25%,“不分敌友”,不讲价值观,“唯一标准:对等”。
名义上是“对等关税”,但威胁意味更浓,“舆论造势—经济或武力威胁—谈判——达成外交目的”,几乎成了特朗普的不二法门。率先向特朗普服软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就被排除在外。美国财长贝森特警告各国,不要试图反击,“谁敢反击,事态就升级”。
特朗普迷恋关税,将关税形容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唯一魔杖。他异常怀念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早期美国政府主要收入,便是来自关税,美国海军也靠着征收关税买来大量军备,武装了自身,走向了强大。4月2日,在征税庆祝仪式上,他再次提及,美国“从未像那个时候那样富裕”。
当地时间4月2日,特朗普就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发表讲话 / 图源:新华社
特朗普想要的“伟大”,本质是重建一个帝国。关税之外,他还直言不讳地想要征服加拿大,占领加沙地带,“收回”巴拿马运河,吞并格陵兰,显出咄咄逼人的掠夺性思维,不顾当地民意,把白宫的意志强加给这些地方,同时索要大量的金钱和资源作为回报。
针对南北邻国乃至全世界的诸多做法,特朗普治下的白宫,冒出了消失多年的“开疆拓土”的味道,给全世界一种帝国主义掠夺的即视感。
“帝国,就是占有庞大地域和多元人口的同时,对周边国家和附庸地区输出秩序并且迫使其臣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都是美国明里暗里所干的勾当。
如今的特朗普主义,变得不讲表面上的体面,更像是100多年前旧式帝国主义的回光返照。喜欢金灿灿色系的特朗普本人,更加是这种旧式帝国主义外交借尸还魂的化身。
只是,今日的世界,还能如特朗普所愿吗?
开疆拓土来真的
“总理先生,下个月我就要面临连任选举了。有个问题只有你们加拿大能帮忙解决。”
“总理先生,加拿大拥有天然气,但是却用了美国的钱发现了它。美国有权拥有它。现在,我们必须拿到这些天然气,而且越快越好!”
“总理先生,我限定您在明天下午六点前给我明确的答复!”
在两国领导人的通话中,美国总统只给加拿大总理24小时的时间做决定,否则就会面临军事入侵。
这不是当下发生的真实故事,而是来自1973年一本名为《最后通牒》的加拿大畅销书。该书作者,现年101岁的加拿大资深老兵Richard Rohmer曾经多次警告,总有一天,美国会打起加拿大丰富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的主意。
现在,虚构故事已经照进了现实,而且变得更加荒诞:美国不光想要加拿大的资源,还要吞并加拿大,划归美国第51个州,“这不是开玩笑”。一时间,加拿大人心惶惶,这个昔日最值得信任的邻居和盟友,竟然向自己举起了“屠刀”。
其实,第二任期还没开始,特朗普就对整个美洲的资源和土地虎视眈眈。征服加拿大,抢到格陵兰,“收回”巴拿马运河,跟过去80年来“尊重”各国主权和国界线有着截然不同的画风。可以说,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在特朗普一顿乱棍猛击下,已经面目全非。
巴拿马运河巴尔博亚港
取而代之的,是久违的“开疆拓土”的掠夺者姿态。第一个任期内,特朗普“抢夺”思维还只是初露端倪,到了第二个任期就毫不掩饰了,在其佛罗里达州“Mar-a-Lago”庄园的一座金色雕塑,也许可以说明问题。
这是一座美国“总统山”的金色微缩模型。跟真实的“总统山”一样,模型上依次出现华盛顿、杰斐逊、林肯和老罗斯福的脸庞。在老罗斯福的另一侧,却多了一张特朗普的脸。要靠“开疆拓土”走入史册,最终登上总统山,特朗普的野心显露无遗。
要知道,在20世纪初上台的老罗斯福,可是最后一位提出“开疆拓土”的美国总统。把现行国际秩序撕得粉碎的特朗普,已经在公开宣扬过去美国半遮半掩的“征服梦”了。
“总统山”模型多了特朗普的脸
帝国基因
“美国就是反对英帝国的革命产物!”
率领13个殖民地反抗英国宗主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这样怒吼着,但转过头来,他又说过一句:“终有一天,美国会建成一个帝国。”
可以说,美国建国国父们对“帝国”这个词有着模棱两可的解读。对于崇尚古罗马文明的这一辈开国者,“帝国”的灵感来源于拉丁词“imperium”,也就是“秩序”和“治理”。在美国只有13个联邦州的初始阶段,那些为美国政治制度提供哲学来源的先贤们,也毫不避忌“帝国”这个词。在本杰明·富兰克林口中,美国是个“版图不断扩张的帝国”,要把启蒙生活方式和“自由秩序”传播到“落后地区”。
对于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H·伊默曼来说,美国建国之初,就带有帝国基因,只是“帝国”的骨架外面,在不同时期架起了不同的衣装。
再加上美国本身建国之初就自我标榜跟“老欧洲”的帝国有本质区别,所以美国民间长期存在强烈的“反帝”声音。一战后的一百年里,美国主流决策层渐渐收起了“帝国”的叙事,号称要建立起一整套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准绳的国际规则,但它却在这种规则之上,建立起了自己的霸权。
所以,在伊默曼看来,“美国帝国”和“美国霸权”,是两个相通的词语。
“美国从来不是一个帝国!”这是小布什在1999年参加总统竞选时候发表的一句话。但也就是在其任内,美国开始“反恐战争”,大举进军中东,将大量资源和兵力投放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土地上,把那里搅得面目全非。
2003年12月16日,驻阿富汗的美军在阿富汗中部瓦尔达克省巡逻 / 新华社记者 王雷 摄
所以说,美国人口头上回避“帝国”,事实上一直在干着帝国的勾当。只是,在小布什时期,美国的决策者还在乎一整套“软实力”的话术。在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下,依赖联合国安理会、世贸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乃至北约国际机构实施软硬实力的话语游戏,美国玩了大概有80年。
时间来到2025年,距离二战结束刚好80年。美国选民用选票向世界宣告,他们认为美国在雅尔塔体系下,是吃亏的。于是,特朗普第二个任期刚开始,美国对外的画风也就完全变了。
帝国旧梦
政治上,特朗普仰慕1897年-1901年时任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乃至后来泰德·罗斯福的共和党政权。特朗普试图复刻麦金莱的高关税政策,而且认同麦金莱的出发点:只要对外来商品课征沉重的关税,消费者就会支持本土国货,最终让更多企业主把钱留在美国国内。
威廉·麦金莱
而且,麦金莱也如特朗普那样,身边被金融寡头和大资本家包围。在那个遥远的“镀金时代”,卡内基、福特和洛克菲勒等新崛起的巨头,对白宫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也就是在这些巨头的推动下,美国对海外市场和原材料的贪欲,开始迅速膨胀。彼时彼刻,也应了今日美国科技寡头对垄断全球新兴科技的野心,以及面对大国竞争的威胁,不得不伙同特朗普政府,在海外展开资源掠夺。
在那个寡头和大资本完全主宰白宫的时期,已经完成工业化的美国,急速走向征服海外的“帝国化”道路。在1901年遇刺身亡的共和党总统麦金莱,被美国历史学界认为是美国积极向外扩张的急先锋。
在麦金莱的任内,美国击败了日落西山的西班牙帝国,一举从西班牙手上抢到了巴拿马、古巴、关岛、哥斯达尼加和菲律宾。这是美国第一次在海外“秀肌肉”的战场,而且还击败了一个欧洲的老牌殖民帝国。麦金莱的继任者老罗斯福,是一个比麦金莱更加强势而且崇尚武力征服的“真男人”。他的帝国信条是:“说话温柔,但是手里要拿着大棒。”
西奥多·罗斯福
经过这两任共和党总统,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影响力,一下子辐射到整个加勒比海,一直延伸到太平洋的中央。可以说,欧洲老牌帝国之间爆发一战的前夜,美国已经是一个在遥远大洋彼岸没有对手的“麦金莱-罗斯福帝国”。
历史兜兜转转过了一百多年,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已经让美国人感到厌倦。在这个大背景下,只获得四年任期的拜登政府,更显出一种雅尔塔“老体系”的落日余晖。
正值此时再次上台的“麦金莱迷弟”特朗普,自认为终于有了再次模仿麦金莱打造“特朗普帝国主义”的机会。挥舞关税大棒,让各国臣服,只是他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还会谋划抢夺巴拿马运河,然后强抢地球其他地方的地盘和资源。
把国际规则中各国的主权和国界线抛在一边,才是“特朗普帝国主义”的真正内核。
在这个新体系下,只有弱肉强食和丛林法则,而自恃武装实力比所有盟友加起来还要强的美国,自然从“世界警察”的角色一下子转身变成掠夺者。
但“美国优先”和“特朗普帝国主义”注定是矛盾的。一方面支持“美国优先”的选民,厌倦历任美国政府把大量的金钱和资源投放在海外战争身上,而特朗普要对外征服新的土地,就肯定要开展军事征服计划。跟加拿大开战?跟欧盟开战?还是跟世界其他国家开战?那都是要流血的;投掷关税炸弹跟全世界开战?遭殃的只会是美国国民。
当年,麦金莱从西班牙手中抢来菲律宾,对菲律宾展开了残酷而血腥的军事征服,其惨烈程度不亚于越南战争。
如今,美国的“大棒”不会随着特朗普高喊“美国优先”而从世界舞台上消失,只是老罗斯福当年要“温柔说话”的教诲,特朗普听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