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这个行业要消失了,但我还要咬牙在这个城市熬社保。
招手即停,你有多久没主动打过出租车了?
2025年深圳街头,出租车师傅们集体处于这样一个状态:
不再满城巡游揽客,转半天可能是“空跑”;也不再热衷于网约平台接单,抛去平台高昂的抽成之后,一不小心也会“白跑”。不再焦虑这个月的份子钱,反正努力也无济于事,他们选择定点等客,比如车站、机场、园区,碰运气开盲盒。
这些传统的出租车师傅们,彻底躺平、扎堆排队,一边控诉网约平台垄断压榨,一边因为新技术发展面临失业危机,惶惶不可终日。
深圳出租车,一个即将消失的传统行业。
当出租车不再巡游
巡游,招手即停,是出租车行业的祖传法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深圳出租车司机们集体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不再满街巡游。有时急用车,街边招手也打不到出租车。
有一次早高峰,家门口叫不到网约车,切换到出租车也无人应答,最后从了同事的骚建议,打了货拉拉去见客户。。。
平时不急的时候,习惯了非必要不打出租车,“一般叫不到网约车,才会在选项里试试出租车”。相比之下,网约车价格透明且便宜,出发前就是一口价,大家对车费心里有个数,即便是堵车,也不会花太多冤枉钱。
深圳 网约车
变化背后,是出租车司机们收入断崖式下跌,从过去的“黄金饭碗”到如今的生存危机。有行业监测显示,深圳出租车空驶率一度突破60%。
去年5月份北站事件,正是因为出租车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出租车司机生存到了一个临界点。
深圳交通运输局2024年12月的数据,对比2024年6月份,出车巡游车驾驶员减少822人,网约车数量同期增长9.7%至9186辆,这一增一减的数字背后是行业的剧烈震荡。收入方面,巡游车单车日均营收696.83元,较2024年上半年业务量环比下降7.22%,营收环比下降10.20%。
深圳 出租车
有司机透露,部分时段每公里收入仅3元,扣除平台抽成和车辆维护费用后,实际到手收入难以覆盖生活成本。
另一方面,在机场、高铁站等传统接客点,司机平均等待时间从过去的30分钟延长至1小时。工作日下午2点到5点,是白天里生意最差的时段,“在路上转一个多小时,线上线下都接不到客人,现在很常见的”。
更严峻的是,夜班司机收入较日班减少40%,成为“重灾区”。这种收入结构崩塌直接导致从业人员流失,2024年上半年深圳出租车司机退车申请量同比激增50%,部分出租车企业出现近百人集体退车的现象。
深圳摩的
在宝安龙岗一些地方,有出租车司机改行开摩的去了,“地铁口一天轮几个,算下来实际到手的跟开车差不多,也不用受管…”。
控诉与无力
数据显示,全市出租车司机岗位需求仅占深圳总招聘量的0.002%。
这是一个隐入尘烟的群体。
怨声载道,叫苦不迭,却又深深无力感,“就这样吧”,“跑一天算一天吧”,冲突与无助并存。
有一次打车,听到一个司机打12345市长热线,控诉平台抽成之高,开着免提,一路从深圳湾说到福永,接听工作人员说了不下10个“你所反应的问题这边已经做了详尽记录”,但司机还是没有挂电话的意思。
虽然深圳早在2023年就要求网约车平台将抽成比例控制在20%以内,但实际执行中,高峰时段抽成仍可达30%。相比之下,出租车司机每月需缴7000-9000元的“份子钱”,这种刚性成本在客源锐减时成为致命负担。
滴滴平台数据显示,深圳网约车订单响应速度比出租车快3倍,价格低15%-20%,这种效率与成本的双重优势,让出租车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
滴滴公司开展活动
有司机说,目前巡游出租车实际上路的可能一半不到,“一天没有15个小时,赚不到钱”,这是行业共识。“如果跑七八千的流水,公司扣完份子钱,司机能拿三千多块工资”。
去年下半年,深圳出租车公司将近6000台出租车的白色车顶灯换为黄色车顶灯,又称“小黄帽”,车内也张贴了服务承诺。提升辨识度,升级服务标准,希望以此挽回出租车的“声誉”。
但是和恶劣的现实环境相比,收效甚微。
起初,网约车是作为巡游出租车的补充,提供更为便捷的网络预约服务。但是后来,网约车的数量远超巡游出租车,导致了市场过度竞争和无序扩张。这种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直接导致了出租车司机收入的骤减和行业的紧张氛围。
2000年以前,正是出租司机最赚钱的时代,“你想开出租还得交几十万茶水费,份子钱一个月要一万二,副班一天也要交200多块。随随便便一个月手里都能存下一万多块。”
再早一点,八十年代末,一般职工的月薪三百,的士司机好的时候甚至能挣四五千。1988年,深圳举办了全国首次的士牌照公开拍卖会,140个营运牌照竟然拍卖出了2716万元的天价,单个牌照的拍卖价格达到19.4万元。
即便在2019年之前,出租车司机也很少专门去排队。有司机回忆说:“拉客人去机场,我不想返空才会排队,等二三十分钟就走了,不拉客人我干嘛去排,外面全是客。”
反观现在,越来越多的的士司机去北站、机场候客,长队排得一年比一年长。
出租车司机怨声载道背后,是这个传统行业本身的尴尬和无力。
无奈之上又添“新恐”
无奈之外,新恐惧又在袭来。
智能驾驶迫在眼前,在南山,首批无人出租车已获证。
2025年深圳南山区颁发的首批无人驾驶"城市通行证",小马智行、如祺出行等企业获得中心城区运营许可,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正式迈向商业战场,人力成本削减50-60%。
这种技术革命让的士司机感到窒息。有人坦言:“自动驾驶全面落地,现有司机70%将失业。”
自动驾驶
科技与政策双轮驱动,开启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营纪元,与此同时是传统出租车司机群体的不寒而栗。
有分析预测,未来几年将出现首批商业化运营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这些车辆无需支付人力成本,24小时不间断运营,还能通过算法优化路线。这对依赖“时间换收入”的传统的士司机,无异于降维打击。
元戎启行 长城魏牌全新蓝山
更残酷的是,45岁以上的司机群体因教育水平限制,转型难度极大,他们中的多数人坦言:“除了开车,我们啥都不会。”
多少年来,出租车司机遍布城市街道与角落,行驶轨迹链接无数人的日常生活。当网约车用算法重构供需关系,当自动驾驶改写人力价值,传统行业的消亡似乎成为必然。
但在冰冷的技术叙事背后,有一点不应忘记:每个方向盘后都是具体的人生,每次计价器跳动的数字,都承载着家庭的重担。
“我知道这个行业要消失了,但我还要咬牙在这个城市熬社保。”
文|深圳客编辑部
图片来自网络
说说你眼中的深圳出租车?
留言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