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出生证,还要自费证明‘儿子是我儿子’?”近日,郑州刘女士为儿子办理户口迁移时,因出生医院倒闭陷入“死循环”,引发广泛关注。这场因档案缺失引发的“自证亲子”风波,暴露了医疗信息管理的漏洞,也让公众对行政流程的便民性产生质疑。
一、事件回顾:出生证“失效”,落户卡在“死档案”
2008年,刘女士的儿子在郑州紫荆医院出生,并取得正规出生医学证明。2025年,她计划将儿子户口迁至深圳,却因出生医院倒闭,档案无处可查,导致证明真伪难辨。深圳户籍部门发函郑州卫健委核查,得到的回复是“无法确认出生证真实性”,理由是该院关停后,原始病历、产程记录等医疗文书已无法调取。
尽管刘女士提供了出生证原件、户口本、疫苗接种记录等材料,但迁入地仍要求“换发新版出生证”或“亲子鉴定”。然而,郑州方面表示,根据《河南省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办法》,2021年前出生的儿童无法补录信息联网,换证条件不符。最终,刘女士只能自费数千元做亲子鉴定。
二、矛盾焦点:谁该为“死档案”买单?
医院倒闭,档案管理责任在谁?
根据2013年《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医院撤销后,病历应交由省级卫生部门或其指定机构保管。但郑州紫荆医院的病历“下落不明”,卫健委称“无从查证”。刘女士质疑:“医院倒闭不是我的错,为何后果要我来承担?”便民流程为何变“折腾”?
深圳建议“换证联网”,郑州以政策不符拒绝;亲子鉴定成唯一出路。公众质疑:出生证本是法律认可的身份凭证,若因医院倒闭就失效,是否意味着一纸证明的权威性依赖“档案存活”?类似问题如何避免?政策执行是否缺乏灵活性?
有网友指出,刘女士的情况并非个例。此前,多地出现因在家分娩、医院关停等导致的“出生证危机”,最终多以亲子鉴定解决。这类“一刀切”要求被批“懒政”,加重群众负担。
三、官方回应:协调鉴定,但根源问题待解
4月2日,郑州市管城区卫健委回应称,将协助刘女士进行司法亲子鉴定,尽快完成落户。然而,这一方案被指“治标不治本”。若未来更多倒闭医院的出生证明需验证,是否每次都要民众自掏腰包?
专家建议,需从三方面完善制度:
建立医疗档案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医院关停后病历移交可追溯;
推动出生证明信息全国联网,减少地域政策差异;
增设特殊情况处理通道,如结合疫苗接种、学籍等辅助材料综合验证身份。
四、网友热议:证明“我是我”的现代困境
事件曝光后,“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刘女士”成为讨论焦点。有网友吐槽:“出生证都能‘过期’,以后是不是连亲妈都得鉴定?”也有人呼吁:“信息时代,档案电子化早该落实,别再让老百姓为‘死档案’跑断腿!”
结语
一纸出生证,承载着个体的身份起点,却因医院倒闭成了“空中楼阁”。刘女士的遭遇,既是个人之困,也是制度之问。当行政流程遇上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平衡政策刚性与人性化执行,考验着管理智慧。唯有打通信息“断头路”,才能真正让“证明”回归证明的意义。
#医院倒闭女子被要求亲子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