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a communist
芸婉笔谈
一个正努力成为不盲从西方社会科学、有独立思想、勇于批评中国文化精英依附性的普通中国学生...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摘要:
本文以近期塞尔维亚与匈牙利深化国防及经济合作为切入点,探讨“塞匈一体化”的地缘战略意义。
作者指出,两国在军事联盟、能源基建等领域的联动,既是对历史逻辑的延续——奥匈帝国解体导致的中欧权力真空曾引发德国扩张与区域动荡,亦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欧的关键布局:通过匈牙利(欧盟成员国)的跳板作用,中国可规避欧盟贸易壁垒(如新能源汽车关税),整合多瑙河流域物流网络,辐射欧洲核心市场。文章警示,巴尔干地区的“小国孤立困境”需以“强权补位”破解,但塞匈合作须避免重蹈奥匈帝国霸权覆辙,转而构建包容性区域架构。
同时,俄罗斯因乌克兰危机退居“区域性力量”,其在中欧影响力收缩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操作空间。塞匈一体化不仅是经济整合实验,更是一场牵动欧盟东翼秩序重组、考验大国地缘智慧的历史性博弈。
下午翻新闻的时候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4月1日,塞尔维亚广播电视台报道称,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宣布扩大塞尔维亚和匈牙利在国防领域的战略合作,并在2025年举行大量的联合活动。
匈牙利国防部长访问塞尔维亚期间,两国防长签署了2025年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在该领域实施战略合作的文件。武契奇在仪式后举行的记者会上强调,双方正朝着建立军事联盟的方向迈进。
此前,塞尔维亚副总理武林证实称,该国将不顾西方压力继续与俄罗斯合作。他还表示,他认为塞尔维亚是俄罗斯在欧洲的重要盟友。
这不免令我大吃一惊!这是因为在两年前,我在写一带一路相关文章的时候稍微聊过塞匈一体化的问题,后来没有单开一篇。
当时,我只是在经济构想上思考塞匈一体化的问题,没想到这才一年半,这两国居然在军事层面上也展开了深度合作。
如此一来,我先前的推测看来是比较吻合的。那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理解到塞匈一体化这个议题的。首先,认识到塞匈一体化的可能是基于我国在一带一路上的布局,显然从地图上直观地看,塞匈地处近东地区是中东欧的核心所在,也是西欧同中东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而且在历史上,这块区域也是中欧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中转站之一。
如果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最重要横向延伸到大西洋,那必然会按照历史的逻辑恢复塞匈地区贸易中转站的职能,实际上现在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在外交层面还是在经济合作层面上,我们都能在新闻中找到蛛丝马迹,比如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匈牙利建立制造中心。
匈牙利作为一个欧盟国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此组装生产进入欧盟不但可以规避一些针对性关税(例如反补贴关税),还可以借由匈牙利整合多瑙河航运和铁路网络资源,进而辐射德国、奥地利等核心市场,形成区域供应链协同。
但是匈牙利太小了,即便它拥有了这样的影响力和资源定夺话语权,他也必然会受到域外国家的侵蚀。而今天匈牙利之所以领土狭小,正是这些域外国家造成的,当然公允的说也有其本国政客素养低的缘故,能在两次世界格局重塑的背景(两次世界大战)下全选错队站。
换言之,作为地区小国,我们无法确保我们在此输送的利好会得到安全的保障;中国人在此处投资万一哪天小国覆灭或者被迫背刺我们,损失怎么办呢?在巴尔干半岛到处都是这样的“小国孤立困境”,可这里又是一带一路重要的贸易节点,显然需要在此处帮扶他们补全“强权缺失”。
匈牙利本身作为奥匈帝国解体后的产物,想要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按照奥匈帝国的逻辑去逐渐整合地区资源。
当年,奥匈帝国解体对全欧有至少三重影响:
一、奥匈帝国崩塌与中欧权力真空:德国地缘优势的崛起
奥匈帝国的解体如同一块多米诺骨牌,彻底重塑了中欧的政治版图。1918年,这个曾横亘于中欧的庞大帝国轰然崩塌,其领土被切割为六个新国家: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从内部诞生,而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王国和波兰则瓜分了其余领土。这种碎片化的重组看似平衡了区域力量,实则制造了一个致命的地缘陷阱——中欧从此失去了能够制衡德国的实体屏障。
在帝国存续期间,尽管奥匈与德意志帝国结盟,但它客观上成为德国向南扩张的“缓冲带”。奥匈虽不及英法俄等一流列强,但其体量足以牵制德国的野心。然而,帝国的瓦解使中欧陷入“小国丛林”状态。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等新生国家虽总实力接近原帝国,却因民族矛盾与利益分歧难以形成合力。这恰似中国战国时期的山东六国:面对强秦时各自为战,最终被逐个击破。两次大战间的历史印证了这一点——由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组成的“小协约国”,在纳粹德国的扩张面前形同虚设。
德国只需恢复经济元气,便天然成为中欧的主宰者。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后,希特勒政权正是利用这种地缘优势,沿着“奥地利-苏台德-捷克”路线步步蚕食。尽管《凡尔赛条约》明确禁止德奥合并,但当1938年德军开进维也纳时,英法的绥靖政策让条约沦为废纸。奥匈帝国的消失,使得德国无需动用武力即可通过经济渗透和政治操控重建对中欧的控制,这种“软扩张”比直接的军事征服更具隐蔽性和破坏性。
二、修约主义的泛滥:凡尔赛体系的自我瓦解
奥匈帝国的解体不仅制造了权力真空,更播下了颠覆战后秩序的火种。1920年《特里亚农条约》对匈牙利的惩罚性切割,使其丧失了72%的领土和64%的人口。斯洛伐克划归捷克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并入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归属南斯拉夫——这种近乎肢解的安排,将匈牙利变成了“欧洲最愤怒的国家”。其修约主义浪潮甚至早于德国:1920年代,匈牙利政府公开宣称“不承认任何边界不可更改”,这种激进立场为后来纳粹的扩张提供了天然的盟友。
希特勒敏锐地利用了这种怨恨。在1938年《慕尼黑协定》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时,匈牙利作为帮凶获得了斯洛伐克南部领土;1940年,德国更强迫罗马尼亚将特兰西瓦尼亚“归还”匈牙利。这种“以领土换忠诚”的策略,使匈牙利成为纳粹阵营最坚定的仆从国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波兰这个曾被视为“凡尔赛体系最大受益者”的国家,同样深陷修约主义泥潭。它一面与德国签订1934年互不侵犯条约,一面在1938年参与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暴露出小国在强权夹缝中投机取利的本性。
三、“苏”的孤立与欧洲安全体系的崩塌
奥匈帝国的消失还意外造就了一道隔绝“苏”的“东欧隔离带”。新生波兰通过《里加条约》夺取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将苏俄与中欧的联系拦腰截断。这道从波罗的海延伸到黑海的“防疫线”,使得“苏”在1930年代完全被排除在欧洲核心事务之外。1938年苏台德危机期间,当“苏”提议军事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时,波兰和罗马尼亚坚决拒绝苏军过境。
这一地缘变局彻底摧毁了法国精心构筑的安全体系。一战后的法俄同盟本可通过东西夹击威慑德国,但“苏”的孤立使法国陷入战略瘫痪。1935年《法苏互助条约》因缺乏实施路径沦为纸上谈兵,而当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时,法国只能依赖孱弱的马奇诺防线。
今天再去看这三重影响,我就可以以史为鉴。
第一,通过补全机制,使得西欧大国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能力下降,通过塞匈一体化来维持这里的稳定。
第二,二战期间正是由于权力真空才导致这些小国冒险投机,使得巴尔干半岛缺乏团结共识;即便是后来的南斯拉夫也最终难逃民族矛盾积怨引发的解体危机。
第三,历经三年的俄乌冲突,俄罗斯的全面东转事实上决定了俄罗斯已经退出了世界大国转变为区域性大国的队列。换言之,以传统的宗藩体系来看,俄罗斯就是中国在欧洲的“朝鲜”。俄罗斯没有过去的投射能力了,而巴尔干是俄罗斯可以介入欧洲核心事务的基础。
正是基于上述对历史的认识,我才敢斗胆认为塞尔维亚和匈牙利肯定要完成经济一体化建设,当然,经济关联度高到一定程度,那和实际合并没什么区别了。而且还能很好的解决塞匈边界问题,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塞尔维亚境内有25万左右的匈裔人口,这对塞尔维亚也是一种隐患。
今日讨论塞匈合作,需置于这种历史经纬中审视。当前两国推动基础设施联通、能源合作,某种程度上是在重构奥匈帝国时期的多瑙河流域经济网络。匈牙利支持塞尔维亚加入欧盟的努力,既是对历史上“中欧强权缺失”的补偿,也暗含打破“小国孤立困境”的企图。正如百年前的地缘裂痕催生了修约主义,如今欧盟东部边缘的国家同样在寻求突破“布鲁塞尔中心主义”的束缚。
当然,塞匈合作能否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关键在于能否构建包容性区域架构,而非复刻旧帝国的霸权逻辑。
(向上滑动启阅)
致同志们:
现今世界的斗争中,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丛林中站稳脚跟不但取决于它是否有足够的实力,还取决于它的声音是否响亮。今时不同往昔,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能只身体力行做好维持世界和平的卫道士,还要增加在国际上的音量,把中国声音传递出去,让“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不攻自破,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深入人心。
简而言之,就是要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然而,完成话语体系的构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因为在人们的心中早已种下思想钢印。
实际上,西方理论和话语的诠释能力早已经不能解释今天中国为什么能和平崛起。而中国以这样的人口基数、这样的发展速度,放眼人类历史也是前所未闻的。今天我们再回首过去的峥嵘岁月,细细想来如果当初我们按照西方的话语完成现代化,后果将不堪设想,极有可能步苏联的后尘,哪还有机会在今天谈民族复兴呢?
对此,我想说:
经济学是经济制度的保障!
政治学是政治制度的保障!
社会学是社会制度的保障!
历史学是国家立身的保障!
令人愤慨的是,有相当一批中国的学者却仍在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奉为圭臬,并在公众舆论中大放厥词,辱没了其专家头衔的名节。这批臭公知言必称希腊罗马,对国外顶礼膜拜,对国内趾高气扬,似乎没有了希腊罗马他们就不会说话了一般。如果中国人只会在西方话语的语境下理解中国,就无法真正读懂中国,更不可能讲好中国故事,更不要说与西方话语交锋了。
今天的中国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撑站在世界舞台上的底气,为什么不能用中国人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世界?难道西方说什么我们就认为什么吗?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注定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能有所依附。正是这份独立自主的信念支撑着我坚持阅读、坚持写作、坚持去西方化地看待、理解和评述世界。
我只想做一个不盲从西方社会科学、有独立思想、勇于批评中国文化精英依附性的中国学生,即使这看起来我像与“主流”格格不入的疯子。可我这个疯子就是要告诉所有人,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以工业化回到原来的位置,而是带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底蕴并汲取了包括西方在内其他文明之长重回世界中心的。西方狭隘的“殖民视角”是解释不了中国,更解释不了其他国家的历史征程。
因此,「芸婉笔谈」尝试为中华民族提供一个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与历史问题的契机,促进大家对中华文明问题的新思考和讨论,使人们从西方科学的禁锢之下解放出来。
“不断挑战西方世界观,解构西方话语霸权”是一项跨越时代的艰巨任务,而且最大的障碍不再萧墙之外,而存在于中国思想界存在的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在于深受西方影响渗透的教育体系,在于仍然热衷于玩西方设计出来的思想驯化游戏的社会科学各学科,在于文化、传媒、出版和文艺等领域里不少人头脑里镌刻的西方思想钢印。
殷切希望能遇到更多同志,尤其是和我差不多年纪的青年学生能够跳出西方话语陷阱,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兼顾世界人民的社会科学理论。
——苏芸婉
邮箱请看菜单栏
亲爱的同志,由于公众号改版,现在会减少推荐。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想错过我的文章, 请给【芸婉笔谈】设个“星标”吧!
01
02
0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