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98字 | 阅读需5分钟
现代节水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农业有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工业有水循环系统、预喷洗法……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人们是否会注重节约用水,又是如何节约用水的呢?
厉行节约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驱泥引河龙”记载了唐朝的管道节水装置;唐代《水部式》明文规定“凡用水,必先润田”的优先级法则……中国古代节水智慧远不止器物层面,更构建起一套贯穿技术、制度、生态的完整体系。
生活中的节水创意
周朝人开创出独特的“一水三用”模式。淘米水在周朝人的生活里被循环利用,发挥着多种功效:用于沐浴去污时,还兼具保健功能;用来浇灌作物,则滋养着农田与牲畜;经过发酵后用于洗发护发,可替代清洁剂。这般循环利用,构筑起中国最早的“家庭废水再生利用链”,无疑是古人生活智慧的璀璨结晶。
唐代浣衣坊采用捣衣杵捶打衣物,借助物理挤压的方式清除污渍,这一方法可减少漂洗次数达30%,其原理与现代洗衣机的“预洗去污”功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建筑工程节水巧思
在农业灌溉领域,商代在农业灌溉方面,开始采用桔槔,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
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这种简单的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它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这一水利方面的发明堪称当时的顶流之作,受到庄子的点赞。
桔槔
以往人工清淤耗费人力财力,清代创造出类似“河道呲水枪”的装置,大口吞水、小嘴喷吐,借助水压差,清除淤泥,此“河龙牌自动清淤机”上线后,开启“水流自助餐”模式,让泥沙自行离开,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建筑工程方面,徽派建筑的“四水归堂”堪称典范,将屋顶坡面设计成优雅的“斜刘海”造型,天井则成为“院落级水立方”,雨水点滴不漏尽收其中。“瓦片导流黑科技”搭配“青石板吸水大法”,在暴雨天直接开启“江南庭院版海绵城市”模式。
徽派建筑“四水归堂”
敦煌陶管堪称千年防渗的教科书,莫高窟地下隐藏着“陶管工团”,这些陶土输水管采用烧制防渗的黑科技,接头自带“防漏结界”,运输过程中几乎没有损耗。“丝路行商”见了都钦佩不已,直叹这水管比骆驼膀胱还可靠。
陶管
法典护佑的节水文明
在水资源管理的历史长河中,唐代《水部式》堪称全球首部节水法典,当时的“节水办”职能架构,也早早为后世立下了规范。
《水部式》明确规定,农业灌溉用水享有优先地位,直白地向现代人传递出一个理念:务必保障庄稼的用水需求,切不可本末倒置,这一农业用水优先的理念,比现代足足早了1200年。
唐代的节水制度有着清晰的用水层级划分,官方将用水次序明确为“漕运→灌溉→水碾”。对于那些试图争抢农田灌溉用水的碾米大户,“渠长”作为基层监管者,有权即刻切断其水源供应,以此确保农田灌溉的基本用水权益。为杜绝偷水现象,唐代设有“斗门监”,其职责如同现今的“河道保安队长”,他们依靠算盘精准计算配水流量,一旦发现有人偷水,便会依据《水部式》律例施以“杖六十”的惩处,以儆效尤。
在身体遭受惩戒的同时,也期望人们能由此树立节水意识。当时水利领域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宁拆一座庙,不废一斗门”,足见对水利设施管控的严格。渠长们手持流量计量工具,肩负监督职责,如同“水圈纪检委”,一旦发现有人超量用水,便会将其列入用水限制名单。
清代,清廷颁布了《节水管理条例》,这一举措直接给运河配水设定了田亩关键绩效指标。地主所能获取的水量严格按照其名下农田面积核算,精准分配,就如同现代的 “精准扶贫”模式,力求用水公平合理。倘若有地主违规超量灌溉,便会有类似“水税刺客”的监管措施迅速跟进,警示其超额用水的不当行为,迫使其规范用水。同时,运河巡查使应运而生,他们如同“河道纪检委”,手持算盘细致核查用水情况,一旦查实农户超量用水,便会采取“杖刑+补税”的双重惩戒手段,让违规者为其摸鱼行为付出沉重代价,真可谓 “一时偷水一时爽,罚单到手火葬场”。
在奖惩执行体系构建方面,各朝代皆有特色举措。北宋的“水利办”推出极具吸引力的“致富盲盒”,举报偷水贼者可赏银十两,这一赏金额度相当于农户半年劳作所得。高额悬赏之下,老农们连夜蹲守,期望借此实现“财富自由”。
元朝节水在官场掀起开启“职场过山车”,官员治水若有偷懒,立即给予“降职三等”严厉处罚。知府若治水不力,转瞬便降为县丞。元帝大力推行“节水狼性文化”。河道淤塞却不修缮?必将遭受“降职+扣俸禄+写检讨”的三连击。官吏们只能哀叹:“当年为科举而奋笔的手,如今天天都在写节水整改报告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