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间,清明至。
这是一个春和景明、万物生长的节气。
更是一个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或祭祀先人,或遥寄哀思,或踏青赏春,赋予这个日子特别的意蕴。
小的时候,对扫墓祭祖、谈论生死有一种恐惧心理,只是跟着大人们踏青游玩。
人到中年,才懂得清明的诸多习俗,都在提醒我们要慎终追远,不忘先人,心怀感恩。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每一次告别,都是为了回归,每一个春天,都是新的开始。
唯有心怀感恩,珍惜当下,笃定前行,方能不负韶华,活出生命的精彩。
有一种思念,叫清明。
这一天,你思念的人,一定会跨山越海,如约前来,与你重逢。
曾经,带着我们去扫墓的人,陪我们走了大半生的人,忽然因故离开了你,归于尘土。
再也见不到那熟悉的身影、亲切的笑容和温暖的话语,他们唯一留给你的,只有无尽的思念。
你以为时间久了就会淡忘了吗?你以为忙起来就无暇顾及了吗?不可能的。
失去亲人最痛苦的不是失去的那一刻,而是日后想起他们的每一刻。
或许是在你打开储物柜,看到了那件父母留给你的饰物;
或许是你在翻阅手机通讯录,无意间扫了一眼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
或许你走进了一个小饭馆,无意点了父母生前做给你爱吃的那道菜。
那些痛彻心扉的伤痛,就会在某个瞬间侵袭而来,让你猝不及防,陷入哀痛。
但毕竟你还知道是在工作,是在街上,是在夜里,是在家人面前,不得不克制,不得不压抑。
如今清明这个日子,就给了你释放感情和思念的一个理由。
你尽可以让思念决堤宣泄,去体会什么是断魂之思,什么是“此生漫长潮湿中的狂风暴雨”。
“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
“小老太太,初中都快毕业了吧。”
“娘啊,好想告诉你,我再也不怕坟了。”
“小老头,怎么办,你已经不常来我梦里了。”
岳云鹏在父亲去世后,回忆着父亲的点点滴滴,创作了歌曲《如果有个直达天堂的电梯》:
如果有个直达天堂的电梯,我一定不顾一切去看你,让你看看我的儿女,长得像我又像你,可惜没有直达天堂的电梯,只有那片回不去的土地……
清明给了思念最郑重的仪式感,我们由此深入往昔岁月的深处,对那些故人故事,用心触摸,深情回忆。
思念无声,却早已震耳欲聋。
清明的万千哀思,是亘古不变的情怀,更是珍视和希冀。
那就让故人长留心间,带着对他们的思念,且行且坚定,把“生”经营得更美丽。
在这扫墓祭祖的日子,我们无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最沉重的生死话题。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当然是生与死。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谈及死亡,会产生恐惧之感,对孩子关于生死的咨询也是闪烁其词。
对生的迷茫,对死的恐惧,让很多人一辈子都活在忧虑中。
而清明却是思考生死的契机,可以让我们对生死有更深的理解和认知。
在这一天,一家人装束整齐,前往墓地,慎终追远,祭拜先人。
长辈们会深情回忆故人故事,勉励后辈们珍惜生命,平安顺遂,人生有方向。
生与死,人生中最敏感的话题,就在这最明媚的日子,交织冲撞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死亡,意味着生命的完结,虽然听来残酷,却也是需要正视的人生课题。
因为,唯有正视生与逝,正视生命,我们才能更妥帖地安顿这一生。
《扬子法言》中讲: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没有一段生命是永恒的,生死两端,人生轮回,莫不是自然法则,我们皆应顺应自然。
也正因为死的悲痛,才让人更加体会生的深刻,明白生命的珍贵。
清明既有哀思,也有踏青;既有过往,又有新生。
我们就在这生的希望中纪念着死,在死的思念中体悟着生,看似充满矛盾,却是天人合一、生死轮回的生动诠释。
也由此,我们洞悉了生与死的关系,唤醒了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
因而能够勇敢地面对死亡,向死而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走向属于自己的远方。
博尔赫斯有一句对死亡的不同理解,给了很多人慰藉:
一个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一个人死了,就融入了大自然,无处不在了。
从这种层面来说,死亡或许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逝,它可以带走生命,但是带不走逝亲在我们心里的痕迹,带不走我们的爱。
逝去的生命,一定会在前方的某处风景中,微笑着,静待与你相见。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终将与爱的人重逢。
向死而生,向生而死,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清明至,万物长,新一季的轮回,开始了。
有人曾问,清明为什么在春天?
清明时节,春光无限,人间最美四月天。
人们一边在流泪纪念逝人,一边在踏青开始新的生活。
细细想来,这就是大自然顺应天时而定的规律,也是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此消彼长,相得益彰。
人生不就是如此吗?
生死是我们无法左右的事情,对逝者最好的怀念是记得,是放下,是回归正常生活,过好眼前的每一天,善待自己和眼前人。
这才是清明赋予我们的应有之义。
回头去看,为了生活,我们疲于奔波,不但忽视了自己,也忽略了家人。
自己长久沉浸式哀思亲人,不能自拔;工作无度,生活苛责,身体亮起了红灯。
对亲人不够了解,总希望他们了解自己,而自己对他们却并不在意。
妻儿喜怒,不知;父母苦痛,不解;亲人的情趣意志,疏于关切。
说辞却有一大套,或压力山大,或事业艰难,或养家忙碌,或有心情缺时间,或有时间无心情,等等。
大家都听说过这则令人心酸的计算题吧。
有人分析一群常年与父母分居两地的人,一年当中,只有过年过节大约六天和父母见面。
虽然有六天,但是一天当中,和父母实际在一起的时间不到半天。
以数学公式计算,假如一天最多能在一起11小时,父母若是60岁,而且能活到80岁的话,其实你和父母实际在一起只有1320个小时,就是55天,连两个月不到。
当然还不确定,在余生你还有多长时间留给他们。
人生短暂得让人心惊,而死亡和遗憾却常来的迅雷不及掩耳。
那就让我们从清明开始,从自己开始,珍惜当下,认真过好平常日子,不负每一寸光阴。
比如,调整好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有张有弛,恬淡安然。
多关心一下家事,平时多了解一些家史、家风、家教,与孩子一起修身齐家平天下;
多关心一下家人,主动掌握一些他们的精神物质需求,多陪伴在他们身边,做顿饭,聊聊天,散散步;
又比如,趁着春光正好,扶老携幼,踏青赏春,其乐融融,共享天伦。
人生是一场轮回,也是一场遇见与别离,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死亡是注定的,但怎么爱、怎么活由自己决定。
好好善待自己,好好把握与亲人相处相守的日子,让美好的时光长留心中,让生命不再留下遗憾,是每一个生者的责任。
珍惜当下,好好活着,便是我们交给人生最中意的答卷。
文化学者余世存说:
清明作为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作为节日,是慎终追远的日子。 二者相融,体现了人们追求天、地、人和谐合一的思想。
清明是承载情感的节日,是追思过往的回眸,是希冀未来的遥望。
从寄托哀思到走向新生,我们不只有思考与感动,还有珍惜当下、奔赴明天的精神。
春回大地,让我们铭记先人,怀揣感恩,笃定前行,用爱和希望去写下新的人生故事,迎接生命的春天。
这,也许就是清明最美的意义。
最后,想对心里藏着的那个人说一句:
如果天堂有电梯,我会不顾一切去看你。
点个,春花千顷,春风万里,都不如你在,你好,你平安。
想念和记忆,能将我们与逝去的亲人连接在一起,今晚留言区,留给你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作者 | 佳钢,遵从内心,一路向阳。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